教研教学

通知 / 公告

首页 > 教研教学 > 学科资源 > 语文

初高中语文衔接教材

供稿:0  点击次数:17982  发布日期:2013/7/14 21:00:39

初高中语文衔接教材——知识篇

第一编  奠定语文学习的基础 ——现代汉语语法

课前预习

回眸中考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解决、分析、观察问题的能力。

B.灯月交映、水波粼粼,滨州中海的夜景令人心旷神怡。

C.深入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是能否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公民素质的有效载体。

D即使日本政府一再美化侵略行径,但是不能掩盖历史真相

答案:B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又看到了阔别多年的乡亲那熟悉憨厚的笑容和那亲切爽朗的笑声。

B.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是能否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C.广安的春天是一个美丽而迷人的地方。

D.新来的王老师给我们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答案:D

展望高考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21世纪的中国有没有希望,关键在于既要坚定地继承和发掘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要广泛地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

B.提高早餐质量十分重要,早餐营养应提供占人体每天所需总量三分之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因而我们对待早餐一定不要马虎。

C.那几天阴雨连绵,造成他家住的平房因年久失修而大面积漏雨,屋内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妻子只在这时才写信向他发一两句牢骚。

D.为及时征求和收集广大人民群众对我省“十一五”规划的意见和建议,省统计局日前在省内组织了一系列大型社会调查活动。

答案:DA搭配不当,前面是“有没有”两面,后面承接的是“关键在”造成两面与一面不能搭配的典型病例。B前后分句陈述内容不统一又缺乏必然的因果联系,反而有重复啰嗦之嫌。C前面分句语序不当,可改为“造成他家住的因年久失修的平房大面积漏雨”,同时“家住的”“只有这时”“才写信”“发一两句牢骚”表面看修饰限制很准确,反而表意不明,造成歧义。)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人与人之间总会有不同的邂逅和相逢,正是不同的人的生活轨迹不停地相交,才编织成这大千世界的生活。

B.近年来,我国专利申请一年比一年多,专利申请的持续快速增长,表明国内研究开发水平和社会公众专利意识在不断提高。

C.这里,昔日开阔的湖面大部分已被填平,变成了宅基地,剩下的小部分也在以10%的速度每年缩减着,令人痛心。

D.由20多年国家的生物学家参与的“生命百科全书”研究项目,计划将世界上180万种已知物种的所有信息编纂成册。

答案:C (本题考查语病辨析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A项语序不当,应改为“详细地介绍了”。B项逻辑错误,时间状语“工作之余”误用,不是在工作之余有这样的爱好;“很好的”和“美妙”语义有重复。D项成分残缺,可在“现象”后加上“的环节”,使之做“正是”的宾语。)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这篇文章介绍了传统相声所用的押韵、谐音、摹声等方面的详细的语音技巧和表达效果,内容丰富,饶有趣味。

B.工作之余,他不仅是个小提琴爱好者,大家公认的演奏能手,也民个文学爱好者,能写出很好的美妙诗篇。

C.可燃冰是海底极有价值的矿产资源,足够人类使用一千年,有望取代煤、石油和天然气,成为21世纪的新能源。

D.挑选合适的培训基地是该市“阳光工程”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也正是最容易出现弄虚作假的现象,市政府特别重视。

答案:DA项,语意重复。“邂逅”的意思是偶然遇见,与“相逢”在语意上重复。句子可去掉“邂逅和”;B项,搭配不当。“社会公众专利意识”与“不断提高”不能搭配。句子可以改写为“研究开发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公众专利意识不断增强”。C项,语序不当。“每年”放到“10%”前面。)

思考揣摩

1、    比较上列中、高考题,看看它们考查的重点有何异同。

2、    通过高考试题,你认为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语法方面还要注意哪些问题?

课堂精讲

知识点击

概述:语法就是讲用词造句的法则与原则。它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词法,讲词的分类以及词的语法特点和用法;另一部分是句法,讲词与词的组合,句子的构成以及句子的成分和类型。

一、词类

词类指的是词在语法方面的分类。

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2类:

实词:意义较实在,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加上一定的语气语调,一般可独立成句。包括:n.名词、v.动词、adj.形容词、数词、代词和量词

虚词: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除了叹词和个别副词,一般不能独立成句。包括;adv.副词、prep.介词、conj.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

名称

概念

举例

名词

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实词

1、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
2
、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

3
、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西""""""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

动词

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1、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
2
、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3
、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4
、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

5
""""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也成为判断动词。

形容词

表示事物的形状、样式、性质等

"多、少、高、胖、死板、奢侈、胆小、丑恶"

数词

表示事物数目的词

"一、二、两、三、七、十、百、千、万、亿、半"

量词

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

汉语的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 。
1
、名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又可以分为单位量词和度量量词。

单位量词表示事物的单位,如"个、张、、只、支、本、台、架、辆、颗、株、头、间、把、扇、等;

度量量词表示事物的度量,如"寸、尺、丈、斤、两、吨、升、斗、加仑、伏特、欧姆、立方米"

2
、动量词表示动作的数量,用在动词前后表示动作的单位,如"次、下、回、趟、场"

代词

能代替实词和短语;代词同它所代替的或指示的实词或短语的用法相当,它所代替的词能充当什么句子成分,它也能充当什么句子成分。

1、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我 你 您他 她 它 我们 你们 您们 他们 她们 它们 咱们 自己 别人 人家 大家  大伙(自己能和其他代词连用,起强调作用。例如:我自己 你们自己 大家自己)
2
、疑问代词:用来提出问题 谁 什么 哪(问人或事物)哪儿 那里 (问处所) 几 多 (问

数量) 多 多么 (问程度) 怎么 怎样 怎么样 (问性质状态)什么 怎样 什么样 (问方式行动)

3、指示代词:用来区别人或事物 这 那 (指人或事物)这儿 这里 那儿 那里 (指处所)
这会儿 那会儿 (指时间) 这么 这样 这么样 那么 那样 那么样(指性质、状态、方式、行动、程度) 这些 那些 这么些 那么些 (指数量) 每 各(指所有的或全体中任何一个) 某 另 别(确有所指,未说明哪一个)

  
代词一般不受别的词类的修饰。代词同它所代替的或指示的实词或短语的用法相当,它所代替的词能充当什么句子成分,它也能充当什么句子成分。

副词

表示动作或性壮的程度、范围、时间、频率、情态、肯定、否定、语气等,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做状语

表示动作或性壮的程度、范围、时间、频率、情态、肯定、否定、语气等,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做状语如"就来、马上走、十分好、重新开始",只有""""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做补语,如"高兴得很、喜欢极了"

介词

介词总是同其他的词组合在一起,构成介词短语,做定语、状语和补语。

"把、从、向、朝、为、为了、往、于、比、被、在、对、以、通过、随着、作为。

连词

用来连接词、短语、句子乃至段落的词

"和、及、或者、或、又、既"。关联词语可以看成是连词,如"因为……所以、不但……而且、虽然……但是"

助词

附加在词、短语、句子上表示一定结构关系、附加意义或语气的词

一类是结构助词,它们是"的、地、得、所、似的"
一类是动态助词,它们是"着、了、过"
一类是语气助词,如“啊、吗、呢、吧、呐、呀、哇”

叹词

表感叹、呼唤、应答的词

如:喂、哟、嗨、哼、哦、哎呀。叹词总是独立成句。

拟声词

模拟声音的词

"呜、汪汪、轰隆、咯咯、沙沙沙、呼啦啦"

★这里就其中几个难点做一点具体分析:

1、  区分名词和动词

(1)       除表示方位的名词外,名词这边一般可以直接用数量词修饰;而动词一般不能直接用数量词修饰。例如:可以说“三辆车”、“一封信”,但不能说“一圈跑”、“两下看”。

(2)       名词一般不能用副词修饰,而动词能用副词修饰。例如:不能说“不桌子”“不书”,但能说“不笑”、“不听”、“不喜欢”、“不讨论”。

(3)       名词一般不能重叠,但有些动词可以重叠使用。例如:看看、听听、想一想、讨论讨论。

(4)       名词后面一般不能加动态助词,但动词后面一般可以加动态助词“着、了、过”。例如:看着、听着、拿了、吃过。

2、  区分动词与形容词

(1)       用“很”区分动词和形容词。除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可以用“很”来修饰以外,一般动词均不可用“很”来修饰。例如:不能说“很跑”、“很思考”、却可以说“很美丽”、“很纯洁”、“很精神”。

(2)       用重叠形式来区分动词和形容词。双音节动词的重叠形式一般为ABAB。例如:漂漂亮亮、轻轻松松、干干净净。

(3)       用能否带宾语来区分动词和形容词。动词后面一般可以带宾语(不及物动词例外)。

3、  区分介词和动词

动词在句中常作谓语,能单独回答问题,介词则不能。例如:“他在教室吗?”“在”。这里“在”可以用来单独回答问题,因此是动词。“他在哪儿学习?”“在教室。”这里“在”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因此是介词。

动词可以重叠,介词不能。例如:可以说“想想、看看、听听”,不能说“向向、在在”。

二、短语

短语又叫词组,是由词和词组合而成的语言单位。这种组合关系是给词组分类的依据。短语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并列短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组成。如:调查研究,你们和他们,省,市,县,等等。

2、  偏正短语:由名词中心语或定语或由动词、形容词中心语和状语组成。如:我的老师、一个同学、勤奋的女生、一孔之见,仔细地看、突然听到、特别快、相当好,等等。

3、  主谓短语:由主语和谓语组成。如:阳光灿烂、心情舒畅、人声鼎沸,等等。

4、  动宾短语:由动词和宾语组成。如:歌唱祖国、顾全大局、做作业、是散文、喝凉水等等

5、  动补短语:由动词(形容词)和补语组成。如:看清楚、做得完、住一宿、跑得快、红透了、富得冒油等等。

此外,还有复指短语(如:首都北京)、连动短语(如:画蛇添足)、兼语短语(如:引狼入室)等。

三、句子

(一)句子知识要点

1什么是句子

句子是由词或词组构成的,是具有一定语调并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运用单位。根据用途和语气,句子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根据结构可分为单句和复句。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是单句,要给它划分成分。

2.句子成分的名称及符号

名称: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符号:主语   =      谓语        宾语  

定语 (     状语 [  ]     补语 <  >

   句子的基本成分是:主语、谓语、宾语。

补充成分是: 定语、状语、补语。

   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之间可用划开。

3.(1)划分句子成分,首先要研究主语、谓语、宾语。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什么事物

谓语:是陈述主语,说明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怎么样

宾语: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什么一类问题。

句子一般有两种情况:写人、写物(写事、写物)。分析句子时,首先判断是写人还是写物

.写人       格式:”  干什么

(主语)  (谓语)(宾语)

例:   杨亚  

     谓 

注意:处理复杂的单句时,要抓主干。

例:一中的杨亚在课桌上写着毛笔字。

                宾

.写物

格式:什么事什么物怎么样

            (谓语、宾语)

例:    捉鱼

    谓宾

例:一只小猫在盆边捉了一条大鱼

             

注意:为典型的动词,一般是谓语

例如: 他 是学生

      

2)划分句子成分,还要抓住枝干(定语、状语、补语)

定语:在句子中起着修饰、限制主语或宾语中心语的作用。

状语:修饰、限制谓语中心语,一般在谓语中心语前面,有的在句子最前面,交待时间、地点、范围、情况等。

补语:对谓语中心语起补充说明作用,一般放在谓语中心语之后。

例:    画眉        

这是一个把主语中心语、谓语中心语、宾语中心语单提出的句子。原句是两只美丽的画眉高兴地唱一首歌。

.(两只美丽的)画眉

两只美丽画眉”——主语中心语的修饰部分,叫定语

[高兴]地唱

谓语中心语前边的修饰、限制成分——“高兴状语

(一首)

宾语中心语前的修饰、限制部分——“一首定语

.歌唱得<好>

修饰、限制谓语中心语,并放在它后面的部分——“补语

4.划分句子的口诀:

1)句子成分要划对,(2)纵观全局找主谓。     3)主前定状谓后补,          

4)谓前只有状地位。(5后补,(6)宾语只受谓支配。

示例及练习部分

划分句子成分练习

1、鲁班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一位著名的建筑工匠。

答案:(鲁班)主语(是)谓语(我国古代春秋时期一位著名的建筑)定语(工匠)宾语。

主干:鲁班是工匠。

2、那个时候的社会生产力还十分落后。

答案:(那个时候的)(社会)定语(生产力)主语(还)(十分)状语(落后)谓语。

主干:生产力落后。

3、鲁班接受了一项大的建筑工程任务。

答案:(鲁班)主语(接受)谓语(了)状语(一项大的建筑工程)定语(任务)宾语。

主干:鲁班接受任务。

4、鲁班从中得到启发。

答案:(鲁班)主语(从中)状语(得到)谓语(启发)宾语。

主干:鲁班得到启发。

5、蔡伦出生在一个贫苦的铁匠家里。

答案:(蔡伦)主语(出生)谓语(在一个贫苦的铁匠家里)补语.

主干:蔡伦出生.

练习:

1、他非常诚恳的征求大家的意见。

2、秋天比春天更富有欣欣向荣的景象。

3、张思德同志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4、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

5、在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过着朴素的生活。

6、峰峦刚刚从黑夜中显露出一片灰蒙蒙的轮廓。

7、淡淡的朝阳刚把树梢照亮。

8、豆大的汗珠不停的从脸上直往下落。

9、他踉踉跄跄地从外地赶回久别的家乡。

10、我们村里的农民往冻土上铺了一层麦秸。

11、已经上了岸的勇士乘机俯身冲了上去。

12、小学校显得那样幽静而又神秘。

13、心里突然感到万分沉重。

14、他推开门走进去站在桌子前。

15、连长命令我们马上休息。

16、祥林嫂叫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

★重点:病句

高中阶段的病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掌握好了句子的语法结构,对辨析并修改病句有很大的帮助。

利用语法结构分析处理病句问题

碰到一个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找出它的主干,不仅有助于弄清句子的基本结构,准确理解它所表达的意思,而且有助于检查句子的结构和句子成分的搭配有没有毛病。例如:

1)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2)今天的青年担负着在本世纪把我国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分析:

把第一句的所有定语、状语都压缩掉,剩下的主干是发现提供证据,可以看出,这个句子的结构是完整的,句子成分的搭配是合理的;第二句的主干则是青年担负建成强国,很显然,句子的结构是不完整的,谓语中心语担负建成强国不搭配,担负后边一般要有任务”“使命”“责任等词语作宾语或宾语中心语。这个句子缺少这类词语,因此使人觉得话没有说完

1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

江西贵溪县一头原本默默耕田的母牛,最近因勇斗野猪救主人而被广为流传。(《人民日报》19936 11日)

蚂蚁治疗类风湿专科门诊开诊不久……小小蚂蚁的神效开始走向世界。(《生活与健康报》1991129

冬季天寒,乘客迅猛增大。(《北京交通安全》1990 10 15日)

分析:

上面三个病句都犯了主谓搭配不当的毛病。此类病句可用缩句去来检测。如病句一紧缩后的句子主干为:母牛被流传。这明显不对,被广为流传的应是母牛的故事。病句二也可缩减为:神效走向世界。神效只能震动或传遍世界,用走向来搭配不妥。病句三的错吴更加明显,乘客不能增大,增大的是乘客的数量,所以在乘客后加上流量二字即可。

2动宾搭配不当:

动词与它所带的宾语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施动者与受动者之间的种种复杂关系。通常的动宾搭配不当有以下几种情况:

l)一动词带一宾语:

广东湛江市举行首届教育艺术节。(《戏剧电影报》19952月)

据广州中心气象台资料显示:广州市创1984年以来广州春节的最高气温。(《新民晚报》1999218

前一句应把举行改为举办,后一句中气温明显不搭配。《现代汉语词典中》中解释为:开始(做);(初次)做。对象必须跟联系上,气温是客观的,不能,改为1984年以来广州春行的气温最高记录,句子就通顺了。

2)一动词带多个宾语:

在娘娘庙前感受了旺盛的香火和虔诚的气氛。(《北京青年报》1990220

他们之所以激动,是因为他们终于看到了他们经历过的、听说过的、想象过的感受和状态。(《文汇报》1995317

这两句中作宾语的名词短语只有一个可以和该动词搭配。病句一中感受气氛是正确的,但绝不能感受香火,应改为:在娘娘庙前目睹了旺盛的香火,感受了虔诚的气氛。后一个病句依此类推可改为:他们之所以激动,是因为他们终于感受到了他们经历过的、听说过的、想象过的心情,看到了他们经历过的、听说过的、想象过的状态。

3定中搭配不当:

这里大有藏龙卧虎的人才啊!(《青年报》199121

定语藏龙卧虎与中心语人才搭配不当。嘟比喻人才,再去修饰人才便重复了;且之意,与谓语重复。整句可改为:这里真是藏龙卧虎之地啊!

4状中搭配不当

人们众口一辞地认为……(《北京广播电视报》199036  

 众口一辞认为搭配不当。众口一辞显然是形容人们说话,这里却用来修饰认为这一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不妥。很简单,将全句改为:

人们众口一辞地说……

2成分残缺

成分残缺有主语残缺、谓语残缺、宾语残缺等。

1主语残缺

【例】老陈严肃而诚恳地说:说实话,那些越是年轻的时候有一腔热血,到岁数大了,就越是不愿承认自己老了。(2005湖北卷5B

〖析〗缺主语,应在一腔热血的人

【例】蒙古族同胞长期生活在马背上,随身携带精制的小刀,既可以用来宰杀、切割牛羊的肉,肉烧熟了,又可以用它作餐具。(2005广东卷4D

〖析〗既可以用来……”主语应该是小刀。可将随身携带精制的小刀改为随身携带的精制小刀

更多的是由于使用介词不当而导致主语残缺。

【例】在这部作品中,并没有给人们多少正面的鼓励和积极的启示;相反,其中一些情节的负面作用倒是不少。(2005浙江卷5B

〖析〗介词结构……使句子缺主语,应把在这部作品中改为这部作品

【例】观摩了这次关于农村经营承包合同法的庭审以后,对我们这些村官的法律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2004青海卷)

〖析〗介词的使用使句子没有了主语,删掉我们就是主语。

2谓语残缺

【例】他就主动参与社会灾害性事故处理,化解风险,安定社会生活的责任。

〖析〗在参与前加上承担

【例】一天,炮一连炊事员朱柯忠在去炮兵阵地的路上,突然有一个打扮成采猪草模样的人迎面向他走来。

〖析〗在突然之后加上发现看见,作谓语。

3宾语残缺

【例】依据纪律处罚办法,决定给予该队员停止参加今年余下所有甲级队比赛资格,并罚款人民币4万元。(2004全国卷

〖析〗缺宾语中心语。应在“4万元后加的处罚,与给予搭配。另外,停止参加今年余下所有甲级队比赛资格还有毛病,应把“停止”改为“取消”。

有的句子,谓语是并列短语,其中某一词语缺少宾语,如:

【例】法律专家的看法是,消费者当众砸毁商品只是为了羞辱或宣泄自己的不满。(2005全国卷4D

〖析〗羞辱缺少宾语,应改为羞辱厂家或宣泄自己的不满

3、成分多余

  (1)主语多余

  例l:我这次考不好的原因是因为我没有按老师的要求仔细审题。("原因"与后"因为"重复,因去掉"的原因""因为")

2:老舍的写作风格总是和人民同甘共苦、风雨同舟的。(应去掉"风格")

  (2)谓语多余

  例l:上次从你院借来的讲义,正在进行打印,上课前可以发到学生手中。("进行"多余,应去掉)

  例2:篮球场上十位队员正在激烈地打比赛。(""多余应删去)

  (3)宾语多余

  例1. 法国著名小说家巴尔扎克以毕生的精力完成了小说总集《人间悲剧》的编写。("的编写"多余,应去掉)

  例2. 今天,我来到扬州瘦西湖的地方,游览了白塔、钓鱼台和五亭桥等风景点。("的地方,多余,应去掉)

  (4)附加成份多余

  例l:那里有肥沃的土地,有丰富的各种矿藏。有布满无数珍宝的山村。("的各种"多余。应删掉)

  例2:判断是肯定或否定某一事物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思维形式。("是否"多余,应删掉)

  例3:漫山遍野到处都是水果:梨呀、苹果、柿子……("漫山遍野,"到处"重复。最好删掉"到处""漫山遍野’,更有强调意味)

  例4:为精简字数,不得不略加删改一些,("一些"与前面的"略加"重复。可以删掉)

4、语序不当

  句子成份的顺序不当可能造成不同的限制关系,引起表意的差异,有的虽不引起表意差异,但也不符合句子成分的排列规律。

  例1:故宫博物院最近展出了两千多年前新出土的文物。(这"文物"究竟什么时候"出土的"?按原句表述,则为"两千多年前",实际上不是,这就因语序不当前导致了表意的错误,应将"新出土的"移至"展出了"后。)

2.各地各部门都把改善民生、保障民生、重视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应该是先“重视”后“保障”再“改善”。)

5、结构杂糅

  表达时因既想用这种句式,又想用那种句式,结果造成将两种句式放在一起说,半截转向的现象,即结构杂糅。

  例1: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党的领导干部,办事、想问题,都要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后半截是"从……出发""以……为出发点"两句式的杂糅。可去掉""

  例2:古往今来。谁也不否认有伟大成就的天才,都是具有刻苦勤奋的精神。(谓语部分是判断句和陈述句杂糅。可在句末加"",形成"是……的"强调型结构,也可去掉""

  例3: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生存》,作者是一位蛰居海外二十多年的加拿大籍华裔作者之手。〈是主谓谓语句和动词谓语句杂糅而成,可去掉句末的"作者"

  例4:你不认真学习 那怎么能有好成绩是可想而知的。(是反问句和陈述句杂糅,应去掉"可想而知"并在"成绩"后加""

 

病句其他类型补充

  1语意不明
  语意不明有两种类型:
  “费解”,“费解”指一句话不知道怎么讲;
  “歧义”,“歧义”是一句话有两种理解意。
  (1)费解
  ①到北京参观奥运村及新改造后的“地铁”是我这次旅行的归途。
  (“参观”怎么会是“归途”?作者的意思是说“......是我预定在归途中要做的事。)
  ②从六十岁到九十九岁的老太太被特许坐着车子参加游行。

  (从字面上看,好象59岁以下和100岁以上的都没有坐车参加游行的权力。作者的意思大概是“60岁以上的”。)
  (2)歧义

   两种解释都可能。
  ①现全渠已勘测完毕144华里。
  (没说全渠有多长,如果全长144华里,那么该说“全渠144华里,现已勘测完毕”;如果144华里只是全渠的一部分,那么不能说“完毕”,该说“现全渠已勘测了144华里。”)
  ②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著作。

  (可以解释为“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著作”,也可以解释为“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著作”。)
  ③校长、副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出席了这届迎新会。

  (是“其他学校”,还是“其他领导”,发生歧义。)
 2不合逻辑

  这里要先界定一下病句中所说的“不合逻辑”的外延。首先,“语法不是逻辑”,例如“白马不是马”,这个句子结构是正确的,从逻辑的角度分析是正确的,“白马”概念和“马”概念是种属关系。但从语文字面的意思角度看“白马”应该是“马”才对。
  其次,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有些话虽然用严格的逻辑眼光来分析有点说不过去,但大家都这么说,都懂得它的意思,交际双方毫无误会,站在语法的立场,就不能不承认它是正确的。例如“好不热闹”,按说该是很不热闹的意思,但实际上等于“好热闹”,甚至程度还要加深。以上两种都不属于“不合逻辑”。
  这里的“不合逻辑”指的是句子的意思在事理上讲不过去。例如“学习有态度与方法之分”。这句话形式上跟“生物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分”是一样的,但“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加起来等于“生物”,而“态度”和“方法”加起来不等于“学习”,所以这句话就是“不合逻辑”。下面是一些逻辑上有问题的类型。
  不合逻辑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自相矛盾、范围不清、强加因素、主客倒置。
  (1)自相矛盾
  ①过了一会儿,汽车突然渐渐地停下来了。
  (“突然”和“渐渐”矛盾。)
  ②这增强了中国人民与侵略斗争的无比力量。

  (既然已经“无比”,如何还能“增强”?应删去“无比”。)
  ③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是“死难中的一个”呢?应改为“多少人死难了,他是幸免的一个。”)
  ④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

  (“有”与“没有”矛盾,改“没有”为“唯一”)
  (2)范围不清

  ①从事业的发展上看,还缺乏各项科学专家与各项人才。
  (各项人才包括科学家,不宜并列,该说“各学科的专家与其他人才”。)
  ②他们一面拚命地向上爬,一面又不免跌落深渊。

  (“一面......一面......”表示两件事同时进行,句中的两件事显然不是同时的,应改为“他们虽然拚命向上爬,但是终不免跌落深渊。”)
  (3)强加因果

  ①最近我这位朋友去了一趟南方回来,结果他的思想依然如故。
  (去了南方回来思想变了,可以说是去了一趟南方的结果,现在“思想依然如故”,怎么能说是去了一趟的“结果”呢?)
  ②因为他来自北方,思想根本上还是旧的一套。

  (为什么来自“北方”思想就旧?且“北方”到底是相对什么而言的?)
  (4)主客倒置

  ①在那个时候,报纸与我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
  (应该是“我和报纸的接触”。)
  ②去年的学习情绪和今年比较起来大不相同。

  (我们比较一先一后两件事,一般总是以后者为主体,应是“今年的学习成绩和去年......”。)

方法小结

病句题的考查是每年中、高考的必考项目之一。所谓病句,就是有毛病的句子。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或客观事理的句子都是病句,前者叫语法错误,后者叫逻辑错误。解答这类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了解病句的几种常见类型,特别是《考试说明》中指出的6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要熟悉改病句的常规方法。
2
、修改病句的目的是为了使句子表达准确,语句明白无误。修改病句时,必须保留原意,不可改走样了。

  
如:一走进西湖公园,就看到公园里彩旗飘扬,歌声嘹亮。

   
这个句子犯的是搭配不当的毛病,彩旗飘扬可以看到,歌声嘹亮却看不到。修改这个病句时,不能因为搭配不当就把歌声嘹亮删去,因为整个句子是要从两个方面来表现公园的热闹非凡的,删去歌声嘹亮就把句子的原意给改了。这个句子可以改成一走进西湖公园,就看到彩旗飘扬,听到歌声嘹亮

3
、从语法角度入手,抓住句子主干。无论是单句、复句,抓住了句子主干,也就抓住了句子的基本意思,在改病句时有利于保留原意。抓住主干时要注意辨认主干是否有毛病,如是否有成分残缺,主谓、动宾搭配不当等毛病,要先予以改正。
  
如:粮库主任的失职,使40吨小麦霉烂变质,上级领导为了严肃法纪,决定给他行政记过处分,并赔偿部分经济损失。

  
这个句子的主干是上级领导……决定……并赔偿……”显然有悖整个句子的意思,赔偿的人应该是失职的粮库主任,而不是上级领导。应在赔偿前面加上责令他

4
、从词法角度入手,看看句子的修饰语同中心语的搭配是否恰当,句子的实词、虚词的运用是否恰当。
  
如:语文课下课后,黄晓静交给老师二篇课外完成的作文。

  
这个句子中数词运用不当,应把改成。如不说二张桌子”“二盏灯,而说两张桌子”“两盏灯

5
、从逻辑事理入手。

   
中学课文虽没有章节专门介绍逻辑知识,但在修改病句时却常需要一定的逻辑知识。平时应注意掌握一些基本的逻辑知识。有些句子在逻辑上出现毛病,修改时就要从逻辑角度加以考虑。
  
如:汽车在蜿蜒的山道上急驰,如离弦之箭一般。

  
离弦之箭是笔直向前的,而蜿蜒是曲曲折折的,句子中的比喻不合事理,不合逻辑。应改为汽车在高速公路上急驰,如离弦之箭一般。 

 

 

沙场比拼

1、 下列语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我国棉花的生产,过去不能自给。

  B
、我觉得这个答复,和对这个问题的调查处理,都表现出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C
、解放前,爸爸和哥哥挣来的钱还不够养活一家人的生活。

  D
、我们并不完全否认这首诗没透露出希望,而是说这希望是非常渺茫的。
  
2
、下列语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十月十一日,抱着向航空系学习的想法,我们的黑板报也出版了。

 B
、会员家属除凭发出的入场券外,并须有家属徽章,二者缺一即不能入场。

  C
、可见对工人阶级的关心负责的态度到何等的薄弱程度。

  D
、最近又发动了全面的质量大检查运动,要在这个运动中完成建立与加强技术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工作。

 3、下列语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交通研究所研制的能净化低标号柴油废气的过滤器,为环保作出了贡献。

  B
、为贯彻实施《教师法》,万寿县于三八节前夕已报销了所有拖欠教师的医疗费。

  C
、木材加工厂的厂长汇报了他们如何引进先进技术,积极改进本厂设备,发动职工努力学习新设备的使用方法,从而推出了一系列新产品。

 D
、商店公然出售盗版软件,对这种践踏出版法的行为,我们必须严厉打击。
  
4
、下列语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清明前后,部队派了800多人次,参加郊区的植树劳动。

  B
、一个好的比喻,或为形似,或为神似,或为形神兼似,总是离不开相似这一根本特点。

  C
、通过开展城乡清洁工程活动,使我市环境卫生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变。

  D、这种新药,使用起来十分方便,而且效果很长,可在体内维持12小时。  

5、下列语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完善国债市场,主要是在国债的发行规模、期限、方式、利率、无纸化程度等方面进行改革,实现全国国债市场联网。

  B
.珍惜、保护和利用好水资源成了眼下的当务之急。

  C
、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是由于资源、能源的流失和浪费。
  D
、这种将企业各方的权利义务用合同、章程等方式加以明确,对于职工行使民主权利无疑是一种基本保障。

备战高考:

1、下列各组中,没有“搭配不当”语病的一项是:(   

A、今天,片面追求升学率所产生的严重后果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酿成这样的现象,一味责怪学校方面是不公平的。

B、对文学作品如何反映社会现实这个问题,人们的意见还不尽相同。

C、绵绵的春雨,灼人的立夏,萧瑟的秋风,漫天的冬雪,历来都是文人笔下常见的题材。

D、我们车间的检验工作,一连三个月被评为全厂的优胜单位。

2、下列各组中,没有“搭配不当”语病的一项是:(   

A、母亲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随着光阴流传而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了。

B、许多学者也认为,那些水平优越、译文精美的译作本身也成了我国文苑中的珍宝。

C、只是下行政命令,而不做,不为下岗工人解决实际问题,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

D、气焰嚣张、不可一世的法西斯,在人民的铁拳下终于灰飞烟灭,成为人类历史上的一场噩梦。

3、下列各组中,没有“成分残缺”语病的一项是:(   

A、老鹰在天空中回旋,当它发现猎物时,马上闭合了翅膀,从空中一头扎下来,捕捉它寻觅的食物。

B、看完了中央实验话剧院创作演出的《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使我增强了戏剧创新的信心。

C、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任何脱离学生实际去追求应试效应都是不恰当的。

D、围绕体育比赛中的日益严重的商业化、明星化趋势,对这一届大学生运动会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4、下列各组中,没有“搭配不当”语病的一项是:(   

A、江苏里下河地区鸭子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主要是放养场地缩小了。

B、历史和文明的遗迹,仿佛是一个向导,把我们带进悠远的历史空间。

C、由于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苏北农民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生活极端贫困,被剥夺了学习文化的权利。

D、建筑基础工程的任何一道工序出了毛病,都会使高楼大厦基础不牢,甚至倒塌的危险。

5、下列各组中,没有“成分赘余”语病的一项是:(   

A、如何防止展览会的贵重展品免遭盗窃,这是西方国家深感头疼的事。

B、看来,提高人们保护生存环境的意识,在今天显得更加至关重要了。

C、随着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我国古代的饮食器具也在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D、这种弄虚作假的新闻报道势必将危害党的事业,我们要坚决反对。

6、下列各组中,没有“成分赘余”语病的一项是:(   

A、一个好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呼声和对班级工作的意见。

B、我发现这套书中不仅有世界名著、社会科学知识,还有一些青少年思想修养读物。

C、语文是各门学科的基础。学习自然科学如果不掌握语文这一工具,就不可能正确理解概念和原理,不可能培养严密思维的能力。

D、教研组在学校教学工作上起着很重要的和第一等的作用,必须重视发挥其作用。

7、下列各组中,没有“结构混乱”语病的一项是:(   

A、当陈校长宣布我们“校园风”电视台成立并交给我们任务时,我们大家都有既光荣又愉快的感觉是颇难形容的。

B、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和我国在新世纪成为世界强国之一有着密切关系。

C、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生存》,作者是一位旅居海外二十多年的加拿大华裔作者之手。

D、人们的语言能力在彼此交往中逐步有了提高,语言表达也越来越规范。

8、下列各组中,没有“表意不明”语病的一项是:(   

A、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正在开发用于探测引起食物中毒的微生物的生物传感器。

B、最近,为西部地区林业马站长诊治的医生惊奇地发现,他患了多年的心脏病竟然不治而愈。

C、有关负责同志强调,必须把有偿新闻、买卖书号等不正当行为当作一项长期任务常抓不懈。

D、科学家们推测:650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后,引起了一次强力爆炸,形成了一个170公里大小的陨石坑。

9、下列各组中,没有“表意不明”语病的一项是:(   

A、世界杯四强赛时,德国队对韩国队的进攻战术早有准备。

B、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的大部分史学家主要精力就用在这方面。

C、全世界各地的英语词汇,只有极小的差别,中国过去的大部分史学家主要精力就用在这方面。

D、为了写好这本书,陈之琳教授收集了大量的学生的材料,分析、整理常到深夜。

10、下列各组中,没有“不合逻辑”语病的一项是:(   

A、我们担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的老师要坚决支持少先队员的要求,保护少年儿童的利益。

B、五四青年节,我们和六中的共青团员和青年教师一起联欢,大家高兴极了。

C、青年人只有加强锻炼,才能长好身体;也只有加强锻炼,才能提高工作能力。

D、完全出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而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的,免于承担责任。

11、下列各组中,没有“不合逻辑”语病的一项是:(   

A、几年来,他无时无刻不在搜集、整理民歌,积累了大量的资料。

B、在考试的时候,能否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认真细致的作风,是考试成功的关键所在。

C、棉花保暖的道理,是依靠棉纤维之间的空气层阻拦外界冷空气吹到身上,同时还阻止身体中发出来的热量不散出去。

D、英文的译本似乎译得恳切,但我不懂英文,不能说什么,只是偶尔看见两处还可以商榷。

1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葛振华大学毕业后回农村当起了村支书,他积极寻找本村经济的切入点,考虑问题与众不同,给村里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

B.荞麦具有降低毛细血管脆性、改善微循环、增加免疫力的作用,可用于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中风发作等疾病的辅助治疗。

C.王羽除了班里和学生会的工作外,还承担了广播站“音乐不断”、“英语角”栏目主持,居然没有影响学习成绩,真让人佩服。

D.阅览室图书经常出现“开天窗”现象,我们可以从这一现象反映两个问题,一是阅读者素质有待提高,一是管理力度有待加强。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金乌炭雕工艺精湛,采用纯天然颜料着色,具有高雅、时尚、个性的艺术享受,还能吸附有毒有害气体,是一种环保艺术品。

B.该县认真实施“村村通”这一全省规划的八件实事之一,到10月底,在全地区率先解决了农村百姓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

C.中俄两国元首在致辞中一致表示,要以举办“国家年”为契机,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深化两国各领域的交流合作。

D.听说博士村官潘汪聪要给大家讲农技课,大家兴致很高,还没到时间,村委会会议室就挤满了很多村民来听课,场面好不热闹。

14、下列各选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当冰雪皑皑之际,唯独梅花昂然绽放于枝头,对生命充满希望和自信,教人精神为之一振。

B.那跳跃着鸣禽的绿林,树上缠绕着藤蔓的绿叶,以及时隐时现的山岚雾霭,把我整个心灵都吸引了过去。

C.坐火车到威尔士北部最高的斯诺登尼亚山峰去观赏高原风光,是威尔士最主要的一个景点。

D.1984年12月26,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抵达南极洲。12月31,南极洲上第一次飘起了五星红旗。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从调查的结果来看,该校学生的课余活动主要有班级野炊、年级文体比赛、校际联欢会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B.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取决于各类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数量。

C.市政府决定配合奥运项目的实施,重点抓好地铁建设、危旧房改造、污水处理等工程工作,加快现代化大都市建设的进程。

D.学习方法可能因人而异,但勤奋、努力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合理的时间安排却是每个想取得成功的学生所必须具备的。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的一句是:   

A.对家庭盆栽植物的摆放,专家提出如下建议:五针松、文竹、吊兰之类最好摆在茶几、书桌上比较合适,而橡皮树、丁香、腊梅等最好放在阳台上。

B.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推进和挖掘文化体制创新和特色文化内涵,着力开发富有时代精神和四川特色的文化产品。

C.联合国设立“国际家庭日”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各国政府和民众更加关注家庭问题,提高家庭问题的警觉性,促进家庭的和睦与幸福。

D.近年来,我省各级政府将群众生活水平是否得到提高和群众利益是否得到维护作为衡量工作得失的主要标准,干部重经济增长、轻群众生活的观念开始改变。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的一句是   

A.请柬的封套上古色古香地印着青铜器,上面整齐地排列着身披铠甲、手持盾牌的秦军战士。

B.生活是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如果得不到你的欣赏,那不是它缺少美,而是你缺少发现。

C.厚道有如参天的大树,替你遮挡暑热炎凉;厚道有如母亲的怀抱,替你抚慰喜怒哀乐。

D.当地造纸厂偷排未经处理的废水,严重污染环境,导致鱼虾绝迹,各种水生作物大量减产和绝产。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青藏铁路纵贯青海、西藏两省区,跨越青藏高原,是连接西藏与内地的一条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铁路干线。

B、这家老字号食品厂规模不大,但从选料到加工制作都非常讲究,生产的食品一直都是新老顾客倍受信赖的。

C、天安门广场等七个红色旅游景点是否收门票的问题,国家旅游局新闻发言人已在记者招待会上予以否认。

D、中央财政将逐年扩大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地方财政也将设立助学专项资金。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天津市为大部分农民工办理了银行卡,建立工资“月支付,季结算”,维护了广大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B.来这里聚会的无论老少,都被他清晰的思路、开朗的性格、乐观的情绪及坚定的信心深深地感染了。

C.不少学生偏食、挑食,导致蛋白质的摄入量偏低,钙、锌、铁等营养素明显不足,营养状况不容令人乐观。

D.节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节约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有限资源,以保护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

20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仪器来观察世界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由此也改变了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B.新牌坊立交桥的建成将大大缓解交通高峰期的堵车问题。

C.由于适当的温度有助于化学反应速度,工期将选在气温较高的56月份。

D.这些事故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主管领导和管理部门对安全生产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第二编 理解文言的绿色通道——文言语法

★几种重要的实词活用类型

课前预习

试题回放

回眸中考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攻宋。子墨子闻,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节选自《公输》)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借子杀之              愿:希望

B. 公输盘不              说:通“悦”,高兴

C .吾义不杀人            固:坚决

D. 然胡不              已:停止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将攻宋                           B.子墨子闻

 扶苏数谏故                         辍耕垄上

C.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D.知不争

 未尝不叹息痛恨桓、灵也             鸣之不能通其意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墨子热心救世,反对战争。在得知楚将攻宋的消息后,为阻止战争爆发,昼夜兼程,不辞辛劳,赶到楚国进行劝说。

   B. 墨子辩术高明。他先言其他,诱使公输盘落入圈套,然后一针见血,从几个方面批驳了公输盘的行为,让公输盘理屈词穷,无话可说。

   C. 公输盘在墨子的劝说下,明白了攻宋将使自己陷入不义的境地,于是听从了劝说,主动带墨子去劝说楚王。

   D. 这段文字以对话为主,语气时缓时急,语言长短交错,富于表现力,从中可以感受到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

4.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胡不见我于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望高考

郑濂,字仲德,浦江人。其家累世同居,凡三百年。郑氏家法,代以一人主家政。濂受知于太祖,昆弟由是显。濂诣京师,太祖问治家长久之道;赐之果,濂拜赐怀归,剖分家人。帝闻嘉叹,欲官之,以老辞。时富室多以罪倾宗,而郑氏数千指独。会有诉郑氏交通者,吏捕之,兄弟六人争欲行,濂弟湜竞往。时濂在京师,迎谓曰:“吾居长,当罪。”湜曰:“兄年老,吾自往辩。”  二人争入狱。太祖召见曰:“有人如此,肯从人为逆耶?”之,立擢湜为左参议,命举所知。举同郡王应等五人,皆授参议。,字仲持,居官有政声。南靖民为乱,诖误者数百家,湜言于诸将,尽释免。居一岁,入,卒子京。

十九年,濂坐事当逮,从弟洧曰:“吾家称义门,先世有兄代弟死者,吾可不代兄死乎?”诣吏自诬服,斩于市。洧,字仲宗,受业于宋濂,有学行,乡人哀之,私谥贞义处士。濂卒,弟渶继。二十六年,东宫缺官,命廷里举孝弟敦行者,众以郑氏对。太祖曰:“其里王氏亦仿郑氏家法。”乃征两家子弟年三十上者,悉赴京,擢濂弟济与王懃为春坊左、右庶子。后又征濂弟沂,自白衣擢礼部尚书,年余,致仕。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他得官者复数人,郑氏愈显。初,渶尝仕元为浙江行省宣使,主家政数年。建文帝表其门,渶朝谢,御书“孝义家”三字赐之。燕兵既入,有告建文帝匿其家者,遣人索之。渶家厅事中,列十大柜,五贮经史,五贮兵器备不虞。使者至,所发皆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人以为至行所感云。成化十年,有司奏郑永朝世敦行义,复旌以孝义之门。自文融至渶,皆以笃行著。文融著《家范》三卷,凡五十八则,子钦增七十则,从子铉又增九十二则,至濂弟涛与从弟泳、澳、湜,白于兄濂、源,共相损益,定为一百六十八则,刊行焉。(节选自《明史·郑濂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郑氏数千指独    完:灭亡。

B.吾居长,当    任:承担。 字串9

   C之,立握得为左参议  :宽恕。

D.居一岁,入,卒于京  觐:拜见。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郑濂全家“孝弟敦行”的一组是 (    )

    ①濂拜赐怀归,剖分家人        ②兄年老,吾自往辩

    ③有人如此,肯从人为逆耶      ④湜,宇仲持,居官有政声 字串5

    ⑤诣吏自诬服,斩于市          ⑥他得官者复数人

    A 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③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郑源是浦江人,其家世世代代共同居住,有很好家声。他深受皇上赏识,其兄弟也因此显荣。皇上问及他的治家之道,又欲授予官职,郑濂却以年老谢绝。     

B.郑濂兄弟极为友爱,有人告发郑氏有罪,官吏抓捕他们时,众兄弟竞相揽过责任,郑濂与弟又争相入狱。皇上得知后,不信郑氏有罪,并当即提拔其弟郑湜。

    C.郑濂的家风受到普遍赞扬。朝廷提拔官员时,只是从声望美好的家族中挑选,同乡王氏仿效郑氏家法,两族之中入选宫员很多,郑氏的家声因此更为显赫。

    D.郑濂死后,郑渶换主持家政,受到建文帝表彰,御书“孝义家”赐给郑氏。郑氏祖上以践行孝义闻名,为给子孙留下规制,著《家范》三卷,由后人增删刊行。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字串4

    l)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

    译文: 字串6

   2)使者至,所发皆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人以为至行所感云。     译文:

 

思考揣摩

1.  比较上列中、高考题,看看它们考查的重点有何异同。

2.  通过高考试题,你认为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文言文实词方面还要注意哪些问题?

课堂精讲

知识点击

1. 概述

文言文以实词为主,实词中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我们阅读文言文,理解文言文的很大障碍之一。因此,我们必须了解这一现象的基本情况并学习相关内容,掌握解决它的基本方法。词类活用是指某些文言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可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要准确阅读文言文,就必须善于辨析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掌握文言文词类活用的翻译方法。

2.重点

(一)名词用作动词

用一个相应的动词对译,这个动词的意义与名词表示的意义有关。如:

(1)       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蹄”用作动词,译为“用脚踢”。

(2)       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狼》)

“洞”用作动词,译为“打洞”。

(3)       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籍”用作动词,是登记的意思。这个意思与“籍”的名词义“户口册子”有关,户口册子的功用就是登记户籍。

(二)名词作状语

1.普通名词作状语

1)表示比喻,译为“像……一样”。如:

天下云集响应。(《过秦论》)

“云”、“响”是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像云一样”、“像回声响应一样”。

2)表示使用的工具或方式,译为“用……”。如:

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活板》)

“木格”是名词做状语,译为“用木格”。

3)表示处所、趋向,译为“在……”“从……”。如:

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赤壁之战》)

“水陆”是名词作状语,译为“从水面上和陆地上”。

(4)       表示对待人的态度,译为“像对待……那样”“把……当作……”。如:

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兄”是名词作状语,译为“像对待哥哥那样”。

2.  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处所或趋向,译为“在……”、“向……”。如:

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廉颇蔺相如列传》)

“西”在句中是状语,译为“向西”。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外”在句中是状语,译为“在外”。

3.  时间名词作状语。

1)表示动作的频率,“日”、“月”、“岁”可译为“每天”、“每月”、“每年”或“天天”、“月月”、“年年”。如:

日削月割。(《六国论》)

作状语的“日”译为“每日”,“月”译为“每月”。

2)表示情况在加深发展,“日”可译为“一天天”、“一天一天”、“一天比一天”。如:

其后,楚日以削。(《屈原列传》)

作状语的“日”译为“一天天”

(三)形容词用作动词

用一个相应的动词来对译,这个动词既与原有的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状态有关,又能恰当支配句中的宾语,如: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私”用作动词,译为“偏爱”。

火尚足以明也。(《游褒禅山记》)

“明”用作动词,译为“照明”

(四)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和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关系,而是“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时,也有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可用“使(让)++动”的形式来对译。如:

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归”是使动用法,“归之”译为“让他回去”。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一般可用“使++形”的形式对译。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促织》)

“昂”是使动用法,使……昂贵,译为抬高。

3)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一般可用“使+++名”的形式对译。如:

齐宣王欲将孙膑。(《孙膑》)

“将”是使动用法,“将孙膑”译为“让孙膑作主将”。

(五)意动用法

文言文的意动用法,主要是指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这样的形容词和名词都用作动词。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一般可用“以+++形”的形式对译。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美”是意动用法,“美我”译为“以我为美”或“认为我美”。

2)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看成(当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一般可用“以+++名”的形式对译。

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

“鄙”(边邑)是意动用法,“鄙远”译为“以远处地方为自己的边邑”。

 

题典剖析

1.  例题(见““课前预习”)

2.  思路导析

词类活用就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一类词临时用作另一类词并且改变了原来的语法语义的语言现象。其特点:一是要有具体的语言环境,没有语境就不能谈活用;二是语义语法的临时性,此处活用彼处未必。

那么怎么辨别词类活用呢?最好的方法是句法分析。简而言之,就是划分句子成分,即把句子的成分先划出来,然后去分辨各个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如要辨析和翻译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知识上的准备是明概念,知区别。明概念,就是要把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表述的意义记得很清楚。知区别就是要知道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    怎么样?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因此可将其归纳为以下格式:

使动用法:主语+(使)+宾语+活用词

形容词意动用法:主语+(认为)+宾语+活用词

名词意动用法:主语+(把)+宾语+当作+活用词

这个格式可以作为我们辨析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的基本标准,也可作为翻译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的基本方法。

结论平台

高考对文言文的考查,从内容看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考查大家根据上下文辨析常用词词义的能力。包括实词的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活用,虚词的一般用法等。二是考查大家能否正确理解句意的能力,包括句式辩识,句子翻译等。三是考查大家对文意的整体理解,也就是整体阅读能力。这些情况与初中的文言文教学实际是不很协调的。它启示我们,一定要在高中起始阶段认真读熟读透课文,注重积累和掌握常用文言文实词词义,虚词用法,文言文句式和有关的文化常识等,其中尤以词义积累为基础。

    词类活用是古文中常见的现象,也是阅读古文时经常遇到的理解难点,阅读障碍。虽然如此,但由于它是非常规的,一般工具书中差不到,只能运用词类活用的有关知识来解决。如何学会运用词类活用的知识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

    第一:要理解词类活用的概念,熟悉各种词类活用的主要特点。

    第二:要多做练习,只有通过练习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辨析和翻译词类活用的方法来解决阅读障碍。

    第三:加强阅读;培养语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学习,一定要加强诵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

    第四:勤查字(词)典等工具书。《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和其他文言工具书是学习文言文的拐杖,一定要勤查勤翻。有条件的同学应备有自己的文言文工具书,以1-2本为宜;暂时无法自备的可常借常查。总之,一定要养成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这肯定有益于学好文言文。

 

沙场比拼

衔接训练

一.找出下列句中各种词类用法。

1)找出下列各句中的名词用作状语的词语,并加以解释。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

 

③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⑤而相如廷叱之。

 

⑥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

 

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2)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名词,并解释。

①籍吏民,封府库。

 

②沛公欲王关中。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④大楚兴,陈胜王。

3)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使动的词,并解释。

①外连横而斗诸侯。

 

②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③李牧连却之。

 

④中军置酒饮归客。

 

4)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意动的词,并解释。

①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②子怪而问之。

 

③渔人甚异之。

 

二.阅读甲乙两文,完成1-4题。

甲:昔者缪公乘马而车为败,右服失而野人取之。缪公自往求之,见野人方将食之于岐山之阳。蔑公叹曰:“食骏马之肉而不还饮酒,余恐其伤女也!”于是遍饮而去。处一年,为韩原之战,晋人已环缪公之车矣,晋梁由靡已扣缪公之左骖矣,晋惠公之右路石奋投而击缪公之甲,中之者已六札矣。(梁由靡,石奋,均为晋军将领。)野人尝食马肉于岐山之阳者三百有余人,毕力为缪公疾斗于车下,遂大克晋,反获惠公以归。

                                            (《史记春秋·爱士》)

乙:初,缪公亡善马,岐下野人共得而食之者三百有余人。吏遂得,欲法之。缪公曰:“君子不以畜产害人。吾闻食善马肉不饮酒,伤人。”乃皆赐酒而赦之。三百人者闻秦击晋,皆求从。从而见缪公窘,亦皆推锋争死,以报食马之德。                                       (《史记·秦本纪》)

1.选出“昔者缪公乘马而车为败”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以前,秦缪公曾坐两匹马拉的车外出,车子被损坏了。

B.以前,秦缪公曾坐四匹马拉的车外出,车子被马弄坏了。

C.以前,秦缪公曾坐四匹马拉的车外出,车子被损坏了。

D.以前,氢缪等曾坐两匹骑拉的车外出,车子被马弄坏了。

2.对“于是遍饮而去”和“吏遂得,欲法之”中的“饮”和“法”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饮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法是名词作动词,意动用法。

B.饮是动词的一般用法。法是名词作动词。

C.饮是动词的一般用法。法是名词作动词,意动用法。

D.饮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法是名词作动词,

3.“野人尝食马肉于岐山之阳者三百有余人”的句式是

A.宾语前置        B定语后置

C.主谓倒置        D。判断句

4.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余恐其伤女也”,“其”指代“晋惠公”。

B.“缪公自往求之”,“之”指代“右服。

C.“中之者已六札矣”,“ 之”指代“缪公之甲”

D.“吏遂得,欲法之”,“ 之”指代的是“食善马肉”的“岐下野人”。

备战高考

樊英字季齐,南阳鲁阳人也。少受业三辅,兼明五经。隐于壶山之阳,受业者四方而至。州郡前后礼请不应;公卿举其贤良方正、有道,皆不行。安帝初,征为博士。至建光元年,复诏公车赐策书,征英及同郡六人,英等四人并不至。永建二年,顺帝策书备礼,玄纁①征之,复固辞疾笃。乃诏切责郡县,驾载上道。英不得已,到京,称病不肯起。乃强舆入殿,犹不以礼屈。帝怒,谓英曰:“朕能生君,能杀君;能贵君,能贱君;能富君,能贫君。君何以慢联命?”英曰:“臣受命于天。生尽其命,天也;死不得其命,亦天也。陛下焉能生臣,焉能杀臣!臣见君如见仇雠,立其朝犹不肯,可得而贵乎?虽在布衣之列,环堵之中,晏然自得,不易万乘之尊,又可得而贱乎?陛下焉能贵臣,焉能践臣!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帝不能屈,而敬其名,使出就太医养疾,月致羊酒。至四年三月,天子乃为英设坛席,待以师傅之礼,延问得失。英不敢辞,拜五官中郎将。数月,英称疾笃,诏以为光禄大夫,赐告归。英初被诏命,金以为必不降志,及后应对,又无奇谟深策,谈者以为失望。初,河南张楷与英俱征,既而谓英曰:“天下有二道,出与处也。吾前以子之出,能辅是君也,济斯人也。而子始以不訾②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颖川陈走少从英学。尝有疾,妻遣稗拜问,英下床答拜。定怪而问之。英曰:“妻,齐也,共奉祭祀,礼无不答”其恭谨若是。年七十余,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

[]①玄纁:黑色的币帛,常用作聘用贤士的礼品。

    ②不訾:不可比量,指非常贵重。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复固疾笃                辞:推辞。

B.之中              堵:院子。

C.羊酒              致:送给。

D.问得失              延:延请。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壶山之阳                 室西连中闺

B.为英设坛席                 而陋者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师傅之礼                 口语遇遭此祸蹇怪而问之

D.蹇怪问之                   拔剑撞破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英自幼学贯五经,因此求学者从四面八方来拜他为师,州郡官府及公卿也因此多次征聘他出来做官。

B.樊英曾多次拒绝皇帝的征召。后来,顺帝责令郡县官府把他送进京城。到京后,樊英仍声称有病,不肯拜见顺帝。

C.樊英不惧皇帝的威压,在殿上针锋相对,拒不应命。后来皇帝在生活上关心他,还以师礼相待,他才接受了五官中郎将之职。

D.樊英不得已接受皇帝的诏令,既未能坚守自己的名节,又未能提出奇谋远策。谈到他的人因此感到失望,有人甚至对他进行批评。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

    译文:

 

 

2)而子始以不訾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

    译文:

 

 

 

 

 

★几种重要的文言句式

课前练习

     试题回放

回眸中考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惧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两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翻译句子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展望高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蚊 对   (明)方孝孺

天台生困暑,夜卧絺帷中,童子持翣①飏于前,适甚就睡。久之,童子亦睡,投翣倚床,其音如雷。生惊寤,以为风雨且至。抱膝而坐,俄而耳旁闻有飞鸣声,如歌如诉,如怨如慕,拂肱刺肉,扑股噆面。毛发尽竖,肌肉欲颤;两手交拍,掌湿如汗。引而嗅之,赤血腥然也。大愕,不知所为。蹴童子,呼曰:“吾为物所苦,亟起索烛照。”烛至,絺帷尽张。蚊数千,皆集帷旁,见烛乱散,如蚁如蝇,利嘴饫腹,充赤圆红。生骂童子曰:“此非噆吾血者耶?尔不谨,蹇帷放之入。且彼异类也,防之苟至,乌能为人害?”童子拔蒿束之,置火于端,其烟勃郁,左麾右旋,绕床数匝,逐蚊出门,复于生曰:“可以寝矣,蚊已去矣。”

生乃拂席将寝,呼天而叹曰:“天胡产此微物而毒人乎?”

童子闻之,哑尔笑曰:“子何待己之太厚,而尤天之太固也!夫覆载之间,二气絪緼,赋形受,人物是分。虽巨细修短之不同,然寓形于其中则一也。自我而观之,则人贵而物贱,自天地而观之,果孰贵而孰贱耶?今人乃自其贵,号为长雄。水陆之物,有生之类,莫不高罗而卑网,山贡而海供,蛙黾莫逃其命,鸿雁莫匿其踪,食乎物者,可谓泰矣,而物独不可食人耶?兹夕,蚊一举喙,即号天而诉之;使物为人所食者,亦皆呼号告于天,则天之罚人,又当何如耶?且物之食于人,人之食于物,异类也,犹可言也。今有同类者,啜栗而饮汤,同也;妻而育子,同也;衣冠仪貌,无不同者。白昼俨然,乘其同类之间而之,吮其膏而盬其脑,使其饿踣于草野,流离于道路,呼天之声相接也,而且无恤之者。今子一为蚊所噆而寝辄不安;闻同类之相噆而若无闻,岂君子先人后身之道耶?”

天台生于是投枕于地,叩心太息,披衣出户,坐以终夕。

[] ①翣(shà):扇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形受                       质:资质

B.今人乃自其贵                 贵:以……为贵

C妻而育子,同也               畜:养

D.乘其同类之间而             陵:欺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生惊寤,以为风雨且至            邻之厚,君之薄

B.尔不谨,褰帷放之入              宁赴常流葬乎江鱼腹中耳

C食乎物者,可谓泰矣              孰能讥之乎

D.而物独不可食人耶                臣诚恐见欺王而负赵

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台生困暑,夜卧(于)絺维中

B.童子拔蒿束之,置火于(其)端

C.其烟勃郁,(烟)左麾右旋,绕床数匝

D.蚊一举喙,(人)即号天而诉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奏对、对策,原本用于臣子向君主陈述见解,提出建议。本文借用“对”的形式,以小喻大,借物讽人,言在此而意在彼,耐人寻味。

B.本文由生活小事入笔,从闻蚊、拍蚊写到照蚊、驱蚊,然后引发议论,逐步推进,最后以天台生“叩心太息”、“坐以终夕”作结,照应开篇。

C.本文描写细致生动,颇富情趣;议论鞭辟入里,启人深思;句式长短交错,整散结合,加之韵脚的巧妙运用,读来淋漓酣畅,令人击节赞叹。

D.本文借童子与天台生的对话,既揭露了同类相残的黑暗的社会现实,又批判了忽视异类生存权利的错误认识,阐发了万物平等、物我为一的主题。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为物所苦,亟起索烛照。

译文:                                                                        

2)且彼异类也,防之苟至,乌能为人害?

译文:                                                                        

3)闻同类之相噆而若无闻,岂君子先人后身之道耶?

译文:                                                            

 

                                                                       

 

思考揣摩

1.  比较上列中、高考题,看看它们考查的重点有何异同。

2.  通过高考试题,你认为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文言句式方面还要注意哪些问题?

课堂精讲

知识点击

1.    概述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

2.    重点

(一)   常见文言句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1.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用“是”联系判断句中的两部分,文言文则不用这种形式来表示判断。一般的说,它有以下七种形式:

1)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煞尾来帮助判断,形成“……者,……也”格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只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来帮助判断,形成“……也”格式,如:夫战,勇气也。

3)只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表示停顿,谓语后不用“也”字,形成“……者,……”格式,如:天下者,高祖天下。

4)主语后面既没有“者”字也没有“也”字来帮助判断,只是一个名词性的短语,如:刘备,天下枭雄。

5)表示否定的判断句是在谓语之前用一个否定副词“非”,用来否定整个谓语,如:人非圣贤,孰能无惑?

6)在谓语前用“乃”、“即”、“则”、“必”、“皆”、“悉”等副词来加强肯定语气,表示判断,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7)“为”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表示判断,如:在药则未为良时。

2.被动句

所谓“被动句”,是就句子中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而言的。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有两种关系,一种主语是谓语动词的主动着,或称施事者;另一种主语是谓语动词的被动着,或称受事者。常见的被动句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1)在谓语动词之后,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前面的主语具有被动性,“于”相当于“被”,如:而君幸于赵王。

(2)在谓语动词之前,用介词“为”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主语具有被动性质,“为”相当于“被”,如:吾属今为之虏矣。

(3)在谓语动词前用助词“见”,构成“见+动词”格式,或“见……于……”格式,表示被动,如:“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吾长见于大方之家。”

(4)不用任何表示被动的标志,意念上表示被动的句子,如;兵败地削,亡其六郡。

3.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在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 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结构。

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4.省略句

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句子某些成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省略,只是省略的情况比现代汉语更多,更复杂。如:“永州之野产野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皆死。”

题典剖析

1.例题(见“课前练习”)

2.思路导析

翻译题的考查是每年中、高考必考项目之一,高考中所占比重远大于中考。翻译的重点是常见的文言实词。在翻译的过程中会涉及到文言句式。有关文言句式,在初中教学中讲的比较浅,我们要掌握的主要是判断句和被动句,其他的句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都是教学的重点、难点。

高考《考试说明》在古代文阅读方面,对“句子”理解提出两条要求:一是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二是理解翻译文中的句子。高考考查古汉语的句式,主要把它糅合在翻译中考查。所以,熟练掌握各种文言句式显得尤为重要。在平时的学习中要不断积累,多记、多读、多练。

结论平台

今后高考,一方面不会设题直接考查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另一方面会在翻译句子或理解词语题中涉及文言句式的考查,着眼与理解和运用,即考查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理解和辨别与现代汉语不用的文言句式和用法的能力,通常是以翻译句子和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误的判断的形式出现的。因此,在高考语文试题中,“古译今”属于必考内容。将文言翻译成现代汉语,有利与更加深入、更加细致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原文。要做好翻译,必须明确以下两点:

1.译文的标准是“信”、“达”、“雅”。对我们同学来说,主要是“信”、“达”二字。所谓的“信”,就是忠实于原文,不误解、不漏掉、不增译。“达”就是无语病,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和习惯。

2.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就是从词语到结构的直接对译。“意译”就是着眼于表述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在平时的学习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助典范例句,分类识别

这是一种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方法。不是死记一些抽象的格式,而是要结合课文中的典型例句,比较起基本格式及标志词,找出其共同的特点,从而分类辩识各种特殊句式。在阅读训练或考试时,将试题选句与例句进行比较判断,从而做到举一反三,提高效率。例如:掌握宾语前置句,在弄清楚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定义特点及其规律后,只要记住下列句子:“彼且奚适”、“古之人不余欺也”、“唯兄嫂是依”、“何厌之有”,就可以去套类似的句子而做出判断,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了。

2.照现代汉语,比较辨别

有些特殊句式或用法与现代汉语无太大差别,如主语省略与今天基本相同,再如“……为……所……”、“……于……”表被动,某些词类活用在今天仍在使用,那么我们可以采用类比的方法,寻找相同点,轻松确定其句式或用法。也有一些特殊句式和用法今天已经不再使用,但保留在今天经常运用成语,熟语里,如“唯利是图”的宾语前置,“弱肉强食”的被动句式,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起来,加以类比,找出相同点,从而确定其句式或用法。而大多数特殊句式和用法与现代汉语有着很大的差距,今天已经不再使用,那么,我们应着眼于二者之间不的不同点,看文言文的这一语句现代汉语怎么说,从而确定它属于哪一种句式或用法。

3.足语境语感,揣摩把握

着眼于对文意的理解,培养语感,在整体语境中揣摩和把握文言文特殊句式和用法的特点,有助于防止错误解读,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尤其是确定省略的成分或理解词类活用,更要依赖具体的语境来有效的把握。如理解《季氏将伐颛臾》中的“既来之,则安之”一句,若是孤立的看,可能是会受到现代汉语的影响而误解为“既然来了,就安下心来”但放到具体的语境中来看,结合上文“远人不服,修文德以来之”进行揣摩,则可推断“来”和“安”是使动用法,分别相当于“使……前来归顺”和“使……安定生活”的意思。在阅读训练中,我们一定要将有关选句放到具体的语境中,联系上下文乃至全篇,仔细体会语感,制定语意,并进行比较辨别,从而准确判断其句式特点或活用现象。

4.握基本方法,勤于实践

翻译的具体方法是:“对”“换”“留”“删”“补”“调”。“对”就是对译,将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译成以该词为词素的现代双音节或多音节词。“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那些没有共同够词成分的词,如“师”替换成“军队”。“留”就是保留不译,文言文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典章制度等以及现代汉语中意思完全相同的词语,就可以这样处理。“删”是删略,文言文句子中有些词如发语词、音节助词以及某些连词,今天无对等的词进行翻译,而且删后又不影响表达的准确通顺,便可删略。“补”就是补充译出文言中省略了的而语意不能省略的部分。“调”是调换语序,即把文言文的倒装句顺过来,以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沙场比拼

衔接训练

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所在皆是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刘备天下枭雄

C.《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妪,先大母婢也

D.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下列句中没有宾语前置现象的一句是(   

A.甚矣,汝之不惠!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D.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3.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A.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与言皇上无权,君未之信也

C.沛公安在?

  大王来何操?

D.微斯人,吾谁与归

  缙绅而不易其志者

4.下列句子不是被动句的一句是(   
A.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毋宁毙于虞人

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D.不拘于时,学于余

5.阅读下面句子,找出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A.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B. 不拘于时,学于余

C.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D.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6.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各句不同的一句是(   

A.时人莫之许也

B. 古之人不余欺也

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D.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7.从句式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②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③激昂大义

④不容于远近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备战高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试题。

何远,字义方,东海郯人也。武帝践阼,为后军鄱阳王恢录事参军。远与恢素善,在府尽其志力,知无不为,恢亦推心仗之,恩寄①甚密。迁武昌太守。远本倜傥,尚轻侠,至是乃杜绝交游,馈遗秋毫无所受。武昌俗皆汲江水,盛夏,远患水温,每以钱买民井寒水。不取钱者,则摙②水还之。迹虽似伪,而能委曲用意焉。车服尤弊素,器物无铜漆。江左水族甚贱,远每食不过干鱼数片而已。然性刚严,吏民多以细事受鞭罚,遂为人所讼,征下廷尉,被劾数十条。后为武康令,愈厉廉节,除淫祀,正身率职,民甚称之。太守王彬巡属县,诸县盛供帐以待焉。至武康,远独设糗③水而已。武帝闻其能,擢为宣城太守。自县为近畿④大郡,近代未之有也。郡经寇抄,远尽心绥理,复著名迹。期年,迁树功将军、始兴内史。时泉陵侯渊朗为桂州,缘道多剽掠,入始兴界,草木无所犯。远在官,好开途巷,修葺墙屋,民居市里,城隍厩库,所过若营家焉。田秩俸钱,并无所取,岁暮择民尤穷者充其租调,以此为常。而性果断,民畏而惜之。所至皆生为立祠,表言政状,高祖每优诏答焉。迁东阳太守。远处职,疾强富如仇雠,视贫细如子弟,特为豪右所畏惮。在东阳岁余,复为受罚者所谤,坐免归。远性耿介,无私曲,居人间绝请谒,不造诣。与贵贱书疏,抗礼如一。其所会遇,未尝以颜色下人,是以多为俗士所疾恶。其清公实为天下第一。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妻子饥寒如下贫者。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其轻财好义,周人之急,言不虚妄,盖天性也。每戏语人云:“卿能得我一妄语,则谢卿以一缣。”众共伺之,不能记也。

                                      (节选自《南史·何远传》)

[]①恩寄:对下级信任托付。②摙:担运。③糗:干粮。④近畿:京城附近地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与忧素         善:友好。

B.远本倜傥,轻侠    尚:崇尚。

C贫细如子弟        视:爱抚。

D.士类益以此      多:称赞。

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何远“生性耿介”和“为官清详细”的一组是

A.迹虽似伪,而能委曲用意。        不取钱者,则摙水还之。

B.正身率职,民甚称之。            岁暮择民尤穷者充其租调。

C.与贵贱书疏,抗礼如一。          田秩奉钱,并无所取。

D.其所会遇,未尝以颜色下人。      尽心绥理,复著名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远任录事参军时尽心尽力,很受上级信任倚重;但性情刚正严厉,任武昌太守时常因小事鞭罚吏民,因而被检举审理的罪状有十数条之多。

B.何远坚守节操,不逢迎上司,太守王彬巡察属县,何远令给他提供干粮、饮水;为官有才干,任始兴内史时,未再发生过界内盗匪抢掠侵犯之事。

C.何远在任时,像经营家业一样整治辖境,百姓为他建造生祠,皇帝也下诏予以表彰;但在东阳太守任上,由于遭到受罚者的诬告,而被免职还家。

D.何远品行正派,不循私情,与人交往不受请托,也不拜访他人;为人轻财好义,能周人之急,说话从无虚妄,大家始终无法找到他说谎话的证据。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

译文:                                                                

 

2)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妻子饥寒如下贫者。

 

译文:                                                                

 

 

★文言知识的综合运用——文言文翻译

 

课前预习

●试题回放

回眸中考

阅读《愚公移山》,完成以下试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北山愚公者,九十(且:将近)    

B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苦于)

C.冀之南、汉之(阴:〈汉水的〉北岸)             

D.河曲智叟以应(亡:通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指通豫南,达汉阴   每假借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B山不加增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C虽我死,有子存焉   而城居者未知也(《满井游记》)

D残年余力       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4﹒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赞扬了以愚公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宏伟抱负,批判了智叟那种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C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反对移山;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所以坚持移山。

D文章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虽然增强了艺术效果,但也宣传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这是应该批判的。

展望高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试题。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 ,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髡钳季布,衣褐衣,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因谓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之不广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孝惠时,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 吕后,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 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惭。楚人曹丘生,辩士,事贵人赵同。

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及曹丘生归,欲得书请季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悦足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且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何足下拒仆之深也!”季布乃大悦,引入为上客。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①为气任侠:任性使气而见义勇为。②嫚(màn):用言辞轻侮。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布匿濮阳周氏          匿:隐瞒

B.意季布匿其所            意:料想。

C.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    拜:授官。

D.诸将皆阿吕后意          阿:迎合。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季布“任性使气”的一组是

①季布为项籍用,职耳。

②樊哙可斩也!

③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

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

⑤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

⑥季布乃大悦,引入为上客。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布本为项籍旧将,打仗时屡次陷汉王于困境。项羽灭后,汉高祖悬赏缉捕季布,鲁人朱家通过汝阴侯滕公劝说高祖,季布才最终得到赦免。

B.汉惠帝时,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极为气愤,樊哙表示要率军痛击匈奴。季布援引历史故事,认为贸然出兵难以取胜,说服吕后收回成命。

C.汉文帝时,有人称赞季布贤能,文帝想任命他为御史大夫。季布到京后,在住所滞留一个月,拟议却未见实行;季布说起此,文帝无言以对。

D.曹丘有口才,他听说季布不喜欢自己,仍然坚持前往拜访。见面时,他热情地赞扬季布,尽力与之联络感情,终于使季布改变看法而善待自己。

4.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译文:

 

2)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译文:

 

 

 

 

 

知识点击

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即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来翻译所提供的文言语句,做到文通字顺,简明规范,畅达流利。无论在(考试说明)还是(教学大纲)中都明确规定,高中生要掌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我们知道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首先要求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走样,不漏译,不错译,继之要求译文明白通畅,无语病;进而要求译文用词造句考究,有一定的文采。他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关键要确切地表达原文原意。但实际操作起来情况比较复杂:如果词义古今一一对应的,语序古今一致的,只需直译就行了。关键是另外一种情况,如词语古有今无,成分缺这少那,照直诘屈聱牙时,就需运用现代汉语多方面知识,并且体现现代汉语“规范、清晰、连贯”的基本要求,这就需要意译。意译不等于臆测大意以遮掩无知。

将文言语句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要求考生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从微观上,能把握句子中实词、虚词用法和意义,即以理解实词和虚词为基础,对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现象,对常用的26个文言虚词,直至对文言固定句式、文言固定短语、文言修辞格,文言文一些特殊表达现象,都有个准确把握。二是从宏观上讲,善于联系前后文推敲判定,整体理解,切忌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应当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来翻译文言句。

在完成文言文语句译时要注意按照“留、换、补、删、调、贯”六字法进行。留,指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换,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补,即补出古代简练说法所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调,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的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语句翻译完成后,再回头检查一遍,看看有没有漏译,语句是否通顺。

可用口诀来记忆:

文言翻译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传统的考查方法之一,它虽然侧重于语言形式的考查,但由于同时也涉及内容,因而是高考文言文阅读中一种带有综合性的考查手段。

 

 

沙场比拼

衔接训练

1.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以下试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翻译下列句子。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

2.比较阅读下面篇文言文,完成以下试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选自《聊斋志异·牧竖》)

【注释】①牧竖:牧童。竖,童仆。  ②跑:兽类用足扒土。同  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试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下面句子。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试题.

(甲)周公诫子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乙)诸葛亮《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行:操行     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淡泊:清静寡欲,没有奢望。  致远:达到远大的目标。  淫漫:荒淫,怠惰。    励精:振奋精神。   意:意志。接世:合于世用,为社会所用。

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备战高考

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试题。

董槐,字庭植,濠州定远人。少喜言兵,阴读孙武、曹操之书。槐貌甚伟,广颡而丰颐,又美髯,论事慷慨,自方诸葛亮、周瑜。父永,槐严,闻其自方,怒而嘻曰:“不力学,又自喜大言,此狂生耳,吾弗愿也。”槐心愧,乃学于永嘉叶师雍。

嘉定十四年,起为广德军录事参军,民有诬富人李桷私铸兵结豪杰以应李全者,郡捕系之狱,槐察其枉,以白守,守曰:“为反者解说,族矣。”槐曰:“吏明知狱有枉,而挤诸死地以傅于法:顾法岂谓诸被告者无论枉不枉,皆可杀乎?”不听。顷之,守以忧去,槐摄通判州事,叹曰:“桷诚枉,今不为出之,生无由矣。”乃为翻其辞,明其不反,书上,卒脱桷狱。绍定三年秋,权通判镇江府。至州,会全叛,涉淮临大江,大府急发州兵。槐即日将兵济江而西,全遁去,乃还。嘉熙元年,出知常州。后三日,提点湖北刑狱。常德军乱,夜纵火而噪。槐骑从数人于火所,且问乱故。乱者曰:“将军马彦直夺吾岁请,吾属将责之偿,不为乱也。”槐坐马上,召彦直斩马前,乱者还入伍中。三年,知江州。秋,流民渡江而来归者十余万,议者皆谓:“方军兴,郡国急储粟,不暇食民也。”槐曰:“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至者如归焉。淳祐二年,主管江西安抚司公事。视其赋,则吏侵甚,下教曰:“吾莅州,而吏犹为盗不自悔,吾且诛之!”吏乃震恐,愿自新。槐因除民患害,裨将卢渊凶猾不受命,斩以师,军中肃然。帝日乡用槐,槐言事无所隐,意在于格君心之非而不为容悦。帝问修太乙祠,则对曰:“土工洊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帝问边事,对曰:“外有敌国,则其计先自强。自强者人畏我,我不畏人。”槐每奏,帝辄称善。

景定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既夕,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麾妇人出,为诸生说《兑》、《谦》二卦,问夜如何?诸生夜中对,遂薨。

                                (《宋书·邓寇列传》,有删节)
[
]:①李全:南宋叛臣。②乡用:重用。③洊(jiàn):再度。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槐严     遇:对待。   B.吾属将之偿    责:谴责。

C.斩以   徇:示众。   D妇人出        麾:挥手使…离去。

2.文中“诸生以夜中对”的“以”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焉用亡郑陪邻          B.请战喻

C.不然,籍何至此        D.一旦抵罪,或脱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槐年轻时,喜欢谈论军事,把自己比作诸葛亮和周瑜。太尬父亲很生气,以为董槐喜欢说大话,不过是个狂妄的书生罢了。

B.李桷因有人诬陷谋反而被郡里抓捕入狱,董槐看出是桩冤案,据理力争,上书为他翻案,终于使他获释。

C.嘉熙元年,常德发生兵乱,纵火喧闹,董槐骑马跟在几个人后面赶到火场,问清士兵作乱原因后,斩杀了侵占年度军饷的将军马彦直,平息了骚乱。       

D.淳祐二年,董槐主管江西安抚司公事,检查税收时,发现小吏侵吞现象严重,于是下达告谕要严惩,小吏们震惊恐惧,愿意悔过自新。

4.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http://www.xhyww.com  兴化语文网

译文:                                                                      

                                                                                 

(2) 土工洊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

译文:                                                                       

                                                                              
(3) 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

译文:                                                                      

                                                                                      

 

 

  

高考文言阅读常用词语归类整理

2004年以来,江苏高考文言文选用的材料基本是人物传记类为主。主人公多是正面的文臣武将,文章主要围绕该人物展开记叙,叙述其生平或几件突出的事迹,凸现该人物正直敬业、奉公孝顺的品行或卓越的才能;选材多来自全是纪传体的“二十四史”。《史记》正是这一体例的开创者。近几年开始转向古代散文的选用,各地纷纷采用。

  选材的相对稳定,必然带来遣词用字的相对稳定。如果我们理解并牢记这些比较稳定的常用字,既提高了阅读速度,又会提高准确率。在此,我将其做些归类,与大家共享。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w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w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w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1、表官职的

(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7)太尉:军事首脑。

(8)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9)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10)侍郎侍中:官庚侍卫。

(11)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12)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

(13)太史:记史,管文收。

(14)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

(15)左右拾遗:唐代谏官。

(16)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17)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

(18)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知,管理。

(19)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

(20)主簿:秘书。

 2、表官职变化的

①、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

如: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

拜:授予官职。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职。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陈情表》

授:授给、给予官职。《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

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

仕:做官。如: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仕宦:做官,任官职。如:汝是大家子,仕官于台阁。《孔雀东南飞》

仕进:进身为官。如:迈少恬静,不慕仕进。《晋书·许迈传》

②、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绌、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③、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进爵”

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宋史·辛弃疾传》

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贬:①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②降职并外放。如: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新唐书·柳宗元传》

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窜:放逐,贬官。如:暂为衔使,遂窜南夷。(韩俞《进学解》)

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如: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新唐书·装延龄传》)

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后汉书·明帝纪》)

⑤、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汉书·王尊传》:“迁东郡太守。”

徙:一般的调动官职。如: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

调:变换官职。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转、调、徙:调动官职。《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出:京官外调。如: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张衡传》

⑥、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兼:兼任。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

    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署:代理、暂任。如: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

    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

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假:临时的,代理的。如:乃相与共立为假上将军。(《史记·项羽本记》)

摄:暂代官职。如:俄检校侍中,摄史部尚书。(《新唐书·杜如晦传》)

守:代理官职。如: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为主薄,守高密令。(《三国志·王修传》)

⑦、表辞官

告老:官员年老。如:时年已七十,遂隐上山,悬车告老。

解官:辞去官职。如: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如:祁溪请老,晋侯问嗣焉。

乞身: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如: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后汉书·李通传》)

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如:龚在位五年,以老病乞骸骨。

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如:即日父子供移病,满三月赐告。(《汉书·疏广传》)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以刑部尚书致辞仕。(《新唐书·白居易传》)

  这些词,都有个明显的特征,即后面常带表示官职或地点的专有名词,这给我们的翻译带来了方便——可以不译。更重要的是,官职的变动特别是主观情绪明显的降职和升职,往往是我们推断翻译主人公行为、事件中生难字词的重要依据。

3、表人物个性的:耿、(仁)厚、(仁)矜、耿介、刚毅、周密、宽厚、正直、埂、鲠、骨鲠、鲠切、聪、慧、敏、木讷、佞、诈、阿谀、谄谗、谲

耿:光明。

埂:()正直。

鲠:()直爽,正直。

佞:()能说会道,引为巧言谄媚。

谲:()欺诈,玩弄手段。

4、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

5、与科考有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

6、与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

7、表敬重的:敬、重、尊、恭

8、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

多:称赞。

嘉:赞美。

与:()赞许。

9、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

10、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

蛮:南蛮,古代统治阶级对南部民族带污蔑性的称呼。

夷:东部少数民族。

戎:西部少数民族。

狄:北部少数民族。

11、表人物地位的:贵、显、卑、官绅、豪

12、表主管的:知、典、主

13、与水利有关的:堤、决、溃、溢、涨、灌溉、涝、旱、堰、芜秽

14、与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耘、稔、熟、刈、籴、粜、廪、禀、府、荒、欠收

稔:()庄稼成熟。

刈:()割;镰刀一类的农具。

廪:米仓。官府供给粮食。

禀:()给于各物。

府:古代国家收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藏兵器的地方叫库。后来成了同义词。

荒:荒年,收成不好。

15、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足、给、佚

赡:富足,充足;供给。

给:足,丰足。

16、表食物的:糗、馔、肴、膳、羞(馐)、蔬、果、脂膏

17、表饱饥的:饱、饥、饿、馁、馑

馁:饥饿,五谷没有收成。

馑:蔬菜和野菜吃不上。连用时饥和谨无区别。

18、表俸禄的:俸、禄、秩、饷

秩:官吏的俸禄。

19、表布匹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绸、罗、缎、绮、纱、绦、缟、缣、缯、蚕、桑

20、表穿戴的:纨绔、布衣、履、绶、冠、冕、巾、弱冠、免冠、带

21、表房舍的:宇、舍、馆、宅、第、邸、庑、屋

宇:屋檐。

庑:()高堂周围的郭房,厨房;房屋。

22、表桌床的:案、几、床、榻

23、表违背的:牾、忤、逆、倍(背)

忤:()违反,抵触。

牾:()逆。

24、表揭发的:劾、讦、揭

劾:()揭发罪状。

讦:()攻击或揭发别人的短处。

25、表害怕的:畏、惧、惮、骇、患

26、表嫉恨的:恶、厌、憎、贬、衔、怨、患、疾、恨、怒、诅

衔:藏在心中,特指怀恨。

诅:诅咒。

27、表暗中的:阴、间、密

28、表诬陷的:中、谮、诬

谮:()说坏话诬陷别人。

29、表朝见的:朝、觐

觐:()原指诸侯秋天朝见天子,朝:诸侯春天朝见天子,后来都泛指朝见帝王。

30、与京城有关的:禁、阙、畿、京、京畿

畿:()京城所管辖的地方。

31、与皇帝有关的:上、帝、祚、践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诏、召、诰、(驾)幸、膳、对策、轮对、奏、表、疏

祚:福;帝王。

践祚:即位。

32、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晓、辩、问、谢、折、诘、诉、咨(谘)

告:告诫,嘱咐;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谕:告诉,使人知道;知道,了解,明白。

折:驳斥,使对方屈服。

诘:()责备,追问。

诉:告状;诽谤。

33、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讥、谤、谏

34、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让、谴、尤、折

让:责备,责怪

尤:罪过,过错

折:驳斥,使对方屈服

35、表宽容的:容、贷、恕、宽

36、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蹈舞

37、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恚、涕泣、骂、责、戾、诟、谩

戾:()①凶暴,猛烈②违背,违反或乖张,不讲情理。

诟:①耻辱②骂

忿:愤怒,怨恨。

恚:恨、怒。

38、表刑罚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杖、流、赭衣、械

族:灭族。

流:流放,古代的一种刑罚。

赭衣:赭,红褐色。“衣赭衣,关三木”是古代犯人特穿的衣服。

械:桎梏,脚镣和手铐。

39、表监狱的:囹圄、狱

40、表拜访的:造、过、访、谒(见)、顾

41、表告别的:辞、别、谢

42、表离开某地的:去、迁、徙

43、表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往、经

44、与马匹有关的:马、驹、厩、策、羁、縻、辔、逸、驭、御、驾、辕、辙

逸:马脱了缰绳,放纵。

45、表行动的:步、趋、走、遁、亡、逃、徙、匿、逋

遁:()逃,“遁”与“逃”均是逃离某个地方,但“遁”比“逃”更隐蔽,多指悄悄地遛走,不知去向。

逋:()①逃亡,逃跑。②拖延,迟延。

46、表死亡的:(驾)崩、山陵崩、薨、卒、不禄、死、没(殁)、终、圆寂

三、值得重视的特殊单音词

  1.狱:案件,案情;监狱:监管案件。

  2.脱:①副词,表推测,也许、或许;“事既未然,脱可免祸”。②连词,表假设,倘若、如果。

  3.第:①只,只是,只要;②科举考试或官员考核的等级,如“高第”就是高的等级。(单独的“最”也可表示等级)

  4.独:若在疑问句中,表反问,难道、怎么。“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同样用法的还有“宁”“顾”。w

  5.他:别的,其他的,另外的。“又顾而之他”“王顾左右而言他”(《齐人有一妻一妾》)。

四、值得了解的相关复音词

  1.下车:刚上任、刚到任。现有成语“下车伊始”。

  2.乞骸骨、请辞、告老、请归、乞归:辞官。

  3.用事:掌权,主管。

  4.视事:在任,在职;办公。

  5.听事:办公的地方。

  6.逆旅:旅馆。

  7.部曲:私家军队。

  8.祖道:在路上设宴为人饯行。祖,祭祀路神。

  9.家人:平民,老百姓。不同于“家里人”和“佣人、仆人”。

  10.起家:起于家,就是从家里被征召为官。

  11.作色:发怒。

  12.从子:侄子。从,堂房亲属;又如“从兄、从弟、从父”等。

五、相对稳定的通假字

  1.乡,通“向”:“侯生果北乡自刭”(《史记·魏公子列传》)。

  2.详,通“佯”:“行十余里,广详死”(《史记·李将军列传》)。

  3.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4.倍,通“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项羽本纪》)。

  5.禽,通“擒”:“禽灭六王”(《史记·秦始皇本纪》)。w

  6.畔,通“叛”:“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史记·淮阴侯列传》)。

  7.趣,①通“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史记·孙膑列传》)。

  ②通“促”:“趣赵兵亟入关”(《史记·陈涉世家》)。

  8.内,通“纳”:接纳,让……近来;藏。“无内诸侯军”(《史记·高祖本纪》)。

  9.郤,通“隙”:隔阂,矛盾。“令将军与臣有郤”(《史记·项羽本纪》)。

  10.责,通“债”:“此两家常折券弃责”(《史记·高祖本纪》)。

六、表示时间的词

  高考文言文的第四题,也就是目前试卷格局(除上海卷)的第十四题——“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或不正确)的项”,错误项设置的一般特点是:个别字词的错译和打乱原文的六要素,即主要是人与时、地、事的错接。错译的字词以上面的词为常见。至于人与时、地、事的错接,也就是故意让这几个要素和主人公张冠李戴,比如补(译)出的省略成分错误。因此,我们不应忽略一些能暗示前后事件关系的时间词。

  1.表瞬间:俄、俄而、俄顷;顷、顷之、顷刻、有顷;旋、寻、无何。

  2.表过去:既、既而,先、先是、先时,初,时、当是时,曩、尝,昔、向。

  3.表一段时间:比、迨、逮、及、洎、居(后带时间,则译作“过了…”,不译作“居住”,如“居无何,居三月”)

  如果掌握这些字词的同时,又养成阅读时用“/”或序号标出事件起止的习惯,就明确了语境的起止区间,方便理解判断。

七、其他常用词语

 (1)先:祖先,已经死去的,多指上代或长辈。

(2)课:督促劝说去做某件事。

(3)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

(4)逸:马脱了缰绳,放纵。

(5)禁:皇帝居住的地方。

(6)对:回答或对话。

(7)如:到,往。

(8)檄:古代用来征召、声讨的文书。

(9)中:中伤、诬蔑别人,使受损害。

(10)诬:捏造事实诬陷别人、言语不真实。

(11)掾:古代属官的统称。

(12)工:工匠,精巧,擅长,官吏。

(13)僭:超越本分,过分,虚假不真实。

(14)孤:幼年失去父亲。

(15)贷:借出、借入,宽容、宽免。

(16)狱:官司,案件,监牢。

(17)白:告诉。

(18)与:赞扬。

(19)多:赞扬。

(20)遽:急速,就,恐惧。

(21)尤:罪过过错,指责归罪,优异突出,特别尤其。

(22)给:食用丰足。

(23)劫:强夺,掠取,威逼,威胁。

(24)按:追究,考察,调查。

(25)赡:富足充足,供给供养。

(26)令:美好,县令。

(27)执:捉拿。

(28)延:延请。

(29)省:减免。

(30)谢:道歉,推辞,告诉。

(31)第: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

(32)折:驳斥,指责使对方屈服。

(33)察:考察,考察后给予推荐。

(34)赧:因羞愧而脸红。

(35)竟:结束,完。

(36)坐:因……而犯罪,因为。

(37)寻:不久。

(38)祚:大堂前东面的台阶,帝位。

(39)造:造访。

(40)过:拜访,经过,过失,责备。

(41)弑:子杀父,臣杀君。

(42)用:财用,因为。

(43)典:主持。

严格来讲,在整个文言文系统中,这些字或许不能叫常用字,但对于试卷选用的文言传记文章,只要留心关注,它们的确是常用、常考的。可以这样说,以上这些词每次考试的选文都会或多或少地用到,有时甚至是直接的设题对象。建议同学们在复习时,不要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应结合具体语境,比如搭配、词性等情况灵活应变,毕竟考查的是理解它们“在文中的含义”,如此方可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解题能力。

 

 

 

 

 

 

 

 

 

 

 

 

 

 

诗歌鉴赏答题模式例析
                        
.形象(意象)类
名词解释:
   
形象(意象)――形象(意象)理解和分析,是诗歌鉴赏的要点。诗歌中的形象(意象)指事象物象以特定的情意构成了固定的关系,既是指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与物。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都是诗歌中的形象(意象)。诗歌中的形象(意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题目类型:

 
1
……的寓意是什么 ……指什么 ……在诗中是什么意思等。

2)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3)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解题格式:
   
表层含义      +   深层含义

(形象+形象特征) +  (形象意义)

答题步骤:
    诗中形象(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1)是什么形象;(2)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作者情感)。
   [
示例] 试分析下面诗中画眉鸟的形象。
                        
画眉鸟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注:本诗为作者贬官外任时所作)

   [
参考答案] ((1)诗歌描写了一只画眉鸟出笼后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形象。(2)其中一、二两句具体描写画眉鸟出笼后,自由自在地飞翔、无拘无束地歌唱的特点。)(3)其实画眉鸟的形象就是摆脱了朝廷束缚后自由舒畅的诗人自身形象写照。

[示例]                  题菊花  (唐)黄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分析: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蝴蝶也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1)。而统观全诗,诗中的菊花寓意是当时社会上怀才不遇的有志之士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2

                             2.
意境类

名词解释:
   
意境――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图景。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题目类型: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题格式:

客观形象图景+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题步骤: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山居秋暝  (唐)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写秋晚山景,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步骤一)有机地勾勒出了一幅恬静、淡远的秋色晚景图(步骤一)。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步骤三
)
                          3.
情感主旨类

题目类型: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主旨是什么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
解题格式:

 
通过什么  +  抒发什么

(描写什么)+ (表达/寄寓/揭露)什么

答题步骤: 评价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答题要点应包括三点:一是塑造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义。 

[示例] 下面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矛盾的心理?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
参考答案]
这首诗描绘了落木萧萧,鸿雁南飞,北风呼啸,江上寒气袭人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及隐居与从政的矛盾心理。也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其中遥隔楚云端”“孤帆天际看两句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而迷津欲有问一句借用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表明了隐居与从政的矛盾心理。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通过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淡、悠然、脱俗的意趣。

                           4.
表达技巧类

题目类型:

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题格式: 手法+表达作用

答题步骤: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早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关河令    (宋)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融情于景。本词上厥先写薄暮凄清之景,孤独的旅客默立客庭中,长鸣传来,不见雁影,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下厥的孤灯与上片相呼应,孤寂凄苦之情自然流露于词的字里行间。
                            5.
语言类

(一)       诗眼炼字类
题目类型: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麽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

3)你认为这首诗(第**句中)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解题格式:含义+(手法)+表达作用
答题步骤:

诗眼,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精练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诗歌意境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诗、全联或全句的字词句。

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经典试题: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江.远帆片片点归艭。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

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表述示例点拨:诗人在此运用了比拟(拟人)手法。(挑明辞格)老鹤与钟声之间本无联系,一个“带”字,

答:采用了拟人手法,(步骤一)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步骤二),使画面具有动感。(步骤三)

                       玉楼春  (宋)宋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分析字:字以动写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浓烈气氛和春
天那一派盎然春意以及生机勃勃的美妙境界。
1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后来也指全诗中最精彩关键的一句。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诗眼分别是”“。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步骤一”“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步骤二)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三江小渡(杨万里)

溪水将注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答:“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全文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二)关键字词类
题目类型: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题格式: 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

答题步骤: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字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1)
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字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柳梢青 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1杯深,吹梅2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後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1泛菊:饮菊花酒。2吹梅:吹奏《梅花落》。

1)“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逐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语言风格特色类

题目类型: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解题格式: 语言风格+举例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答题步骤: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淡雅平淡自然 明快浅显 辞藻华丽 委婉含蓄 简洁洗练 沉郁顿挫 浑厚雄壮 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
(1)
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示例1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示例2

                      
长干曲四首(其一)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4分)

答: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6、多角度综合类
   
以上多个角度综合设问,回答时应注意认真审题,抓住题干中的信息,理清共几问,分清各问的类型,明确要求回答的角度。回答关键看问号,做到题目问什么,就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忌乱答一通。回答要依据提问的顺序来答,不要颠三倒四、语无伦次地回答,力求答案简明,条理清楚。
   
各问答题要领参照上文,注意根据提问方式,灵活处理侧重点,严防出现漏答或无意义的内容重复。

(一)开放题型类

    
开放型题是近几年才在高考中出现的新题型,其用意也是考察学生的思维辨证的能力,这种题型相比其他的主观题而言有更大的优越性,对检测学生的能力有更好效果,这更能达到检测和选拔高素质人才的目的。在04年的高考试题广东卷、湖北卷、辽宁卷、浙江卷中做出了尝试,这是以后高考的新动向。

   
对这类题型的解答,只要能够谈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也就可以了,没有什么正确与错误之分,但却有论述的合理与不合理之说。所以,要想使自己的论述做到合理,也并不是轻易能够做好的,这除了在平时的备考训练外,还需要了解一些解题策略才能够面地面对这种题型游刃有余。在答题时,不应只有自己的分析和说明,也应照顾到原诗,把原诗中的个别有用的诗词引用到你的分析中,这样使分析更显得有理有据,分析综合能力和思维辨证能力自然而然体现出来了。

题型分析

一、评价题型

   
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

〖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及答案〗 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 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失误及矫正〗

   
评价题型常见的失误主要有:判断失误造成全题失分,阐明理由不得要领。但前者失误是最主要的。没有认真审题,也没有深入阅读理解诗词,想当然回答,一念之差判断失误,造成无为的丢分。在阐明理由时也只是蜻蜓点水,不能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或只判断而没深入分析。在答题时还会出现一种毛病,那就是不考虑诗论的内容,只是从诗歌本身来考虑,这样的答题一定是不准确的。

   
回答时应注意:题干中若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不能想当然回答同意不同意。首先要弄清楚评价语的评价角度:内容还是形式,全文还是局部,表现手法还是修辞手法等。再把它和原文结合起来分析。一般而言,对题干中的第一问要顺应命题者的意图,大多情况下要同意这种说法,当然这不是绝对的。总之,第一问回答要把握准确,否则,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在具体分析时,要有原文意识,要结合原文相关内容来分析评价,做到点面结合,不能高屋建瓴,空洞说教。回答时要两问兼顾,不能省略第一问直入分析,更不能只回答第一问而不展开阐述。每一问都有赋分值,一般说来,第一问给1-2分,若只回答第一问而没展开阐述,一般不给分;第二问给4-5分。因此回答既要紧扣原文,又要照应题干要求。

(二)比较评价题型

这种题型命题者往往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示例〗比较阅读下列诗词曲,回答问题

                       
【越调】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双调】 沉醉东风·秋景

   
挂绝壁松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如果从作品的意境及作者表现的情感角度出发,你更喜欢这两首中的哪一首?为什么?

〖分析及答案〗 这是一道半开放性的题目,只要能自圆其说,无论你认为哪一首更好都可以。关键是要能比较准确的说出该首小令所写出的意境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答案参考:(1)相同点:两首小令都运用白描手法,状写秋景。(2)第一首作者把秋天傍晚几个特有的景物巧妙地组合起来,创造出萧瑟苍凉的意境,突出表现了羁旅愁绪。第二首小令作者写在秋意里对洞庭潇湘的观感,气象明朗开阔,意境宏伟,表现了开朗乐观的情怀。

〖失误及矫正〗 比较评价题型容易出错的现象有:在整体把握上顾此失彼,就其中一首诗大力评价;不注重题干中提示的比较角度;在表述上条理不清,层次不明,要点不全。

这种题型回答时要注意:首先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其次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最后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另外,有时还要结合读者的生活体验和爱好来评价之。

2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6
)
〖示例〗

春 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题春晚 周敦颐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⑴两首诗描绘的都是暮春之景,表现情感是否相同?并请说出理由.(3)
答案应该这样组织:

首先回答:不相同。

然后回答:《春兴》抒发的是思念家乡之情。

《题春晚》抒发的是静而不寂的闲适之情。

最后解释:《春兴》借助于落尽残花,四处飘泊的黄莺的景象透露出美好春景将逝,而此时的作者正漂泊流转在外,自然而然地勾起了思乡之情。

   
《题春晚》中落花、昏鸦、归来的渔樵构成了一幅恬静而又富有生意,和谐的画面,而此时的诗人正在吟风弄月,全诗充满着静而不寂的闲适之情。

 

12013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

一、命题指导思想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以及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科(江苏卷)命题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结合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注重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贴近现实生活,富有时代气息,着力引导考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从而有利于实施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有利于推进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
 
二、考试能力要求
     
高考语文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A
.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
.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
.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
.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
.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
.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三、考试内容及要求
     
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根据江苏省高考方案,另有加考内容。必考和加考内容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甲、必考内容
     
必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语言文字运用
     
准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
      1
.识记 A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考查识记字音,不要求拼写;重点考查声母和韵母,注意读音与意义的相关性。
   
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主要考查汉字书写的正确和规范。
     2
.表达应用 E
   
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主要考查书写时标点符号使用的正确和规范。
   
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
    
正确理解词语(包括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并能正确使用。
   
3)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辨析病句主要采用客观性试题,修改病句主要采用主观性试题。
   
4)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扩展语句主要考查扩充语言成分、丰富语言信息的能力;压缩语段主要考查提炼内容、概括语意的能力。
   
5)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主要考查按照具体要求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
   
6)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
   
主要考查根据语境判断修辞手法使用是否得当,能否辨明优劣。
   
7)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语言表达的简明指能够删除冗余信息、消除歧义;连贯指能够调整语句之间的顺序,做到前后衔接和照应;得体指能够恰当使用语言,符合语境和语体的要求。语言表达的准确、鲜明、生动,主要考查推敲、锤炼语言的能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
浅易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
     1
.识记 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名句不限于教材内容,名篇篇目见附录
     2
.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
    
这里文言虚词的概念沿用传统提法。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常见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主要结合文意理解和文句翻译进行考查。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3
.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考查重点主要包括指明信息的具体内容,判断信息所属的性质,根据要求提取相关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重点考查对文章的层次、段落或整体的把握能力。
     4
.鉴赏评价 D
    
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其他体裁的作品。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三)现代文阅读
      A
.文学类文本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考查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也可以选择合适的诗歌或戏剧作品。
      1
.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和安排。作品主题的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注意散文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灵活性;注意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注意诗歌的意象和美感;注意戏剧中矛盾冲突的设置。
     2
.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丰富含意重在思想性,语言表达重在艺术表现力。
 
2)欣赏作品的形象,鉴赏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
形象要求把握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内涵要求注意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尤其是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表达的言外之意;艺术魅力要求理解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现。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要求对作品表现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内涵作出评价。
  3
.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探究。
 
2)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
  B
.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
 
论述类文本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实用类文本包括传记、新闻、访谈、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
 
考查材料可以选用论述类文本,也可以选用实用类文本。
  1
.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重要概念指准确把握文意时必须理解的概念。要注意这些概念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重要句子指对理解文章起重要作用的句子。考查重点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2
.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重点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以及最能表达文章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文章结构是文章思路的具体展现。重点考查把握段落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以及把握文段内部结构层次的能力。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要求归纳某一片段的思想内容或整篇文章的中心。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直接表述,有的间接表述;有的集中,有的分散;有的明朗,有的含蓄。要求能够筛选和辨析,并加以分析概括。
 
(四)写作
 
能写记叙类、论述类文章。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表达运用 E
  1
.基础等级

 
1)符合题意
 
能符合题目中所列的各项要求。
 
2)符合文体要求
 
根据题目要求选择适当的文体,但要注意选定文体的文体规范。
 
3)思想健康,感情真挚
 
思想健康要求在作文中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倾向健康、积极;感情真挚要求在作文中表达真情实感。
 
4)中心明确,内容充实
 
中心明确要求作文有一个清晰而确定的中心。内容充实要求记叙文记叙完整,人物事件具体实在;议论文说理充分,论据充足;说明文材料充实,特征清楚。
 
5)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结构完整要求文章布局合理,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段落安排得当;语言通顺要求语言规范、准确,语意通畅,没有语病。
 
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
 
标点符号使用规范、正确;错别字每1个扣1分,重复的不计,扣满5分为止;书写格式正确;字体端正不潦草;卷面整洁。
  2
.发展等级
 
1)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要求提出自己领悟的正确观点,表达自己的深切体会:或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或点明原因,论述结果;或指出规律,预见发展;或抓住关键,击中要害。总之,能发人深省,给人启迪。
 
2)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要求议论性文章有理有据,引证丰富,确切有力;形象丰满,要求记叙性文章形象丰满生动,叙事具体完整;意境深远,要求文学体裁的作品情景交融,含意深远。
 
3)有文采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要求在通顺的基础上充分展示语言风采,提高语言表现力。
 
4)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要求考生在上述某个方面或某些方面发挥创造性,有所发现和创新。
 
乙、加考内容
 
由选考历史科目的考生解答,其他考生不做。
  1
.文言文阅读  B
 
要求对一段课外古文的全部或部分断句,并回答有关问题。

  2
.名著名篇阅读  B
 
要求了解有关名著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名著名篇见附录

  3
.文本材料要点归纳、分析和鉴赏 D
 
要求对所提供文本材料的要点进行归纳,对所论问题进行分析,并就艺术性进行鉴赏。

   
 
四、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为160分。选考历史科目的考生要做加考题40分,延时30分钟。
 
(二)试题类型
 
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古文断句题、古文翻译题、简答题、表述题、要点归纳题、写作题等。
 
(三)试卷内容、题量、赋分
 
甲、必考内容
  1
.语言文字运用,4题,15分。其中包含单项选择题和表述题。
  2
.古代诗文阅读,6题,37分。其中单项选择题39分,古文翻译题10分;古诗词鉴赏简答题10分;名句名篇填空题8分。
  3
.现代文阅读
  A
.文学类文本,4题,20分。其中包含简答题和表述题。
  B
.论述类文本或实用类文本,3题,18分。其中包含简答题和表述题。
  4
.写作,1题,70分。
 
乙、加考内容
 
由选考历史科目的考生解答,其他考生不做。
  1
.文言文阅读,2题,10分。其中古文断句题6分;简答题4分。
  2
.名著名篇阅读,3题,15分。其中包含多项选择题和简答题。
  3
.文本材料要点归纳、分析、鉴赏,15分。包含要点归纳题和表述题。
 
(四)试题难易比例
 
30%,中50%,难20%
   
附录:
 
.古代诗文默写篇目(课内)红色字体为2013修改内容
  (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篇目
  1
.《孔子语录》   《论语》
  *2
.《鱼我所欲也》   孟子
  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 4
.《曹刿论战》    《左传》
  *5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6
.《出师表》   诸葛亮 
  7
.《桃花源记》   陶渊明

 
8.《三峡》   郦道元   
  *9
.《杂说》()   韩愈

  10
.《陋室铭》   刘禹锡
  *11
.《小石潭记》   柳宗元
  12
.《岳阳楼记》   范仲淹
  13
.《醉翁亭记》   欧阳修
  14
.《爱莲说》   周敦颐
  *15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16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17
.《关雎》    《诗经》
  18
.《蒹葭》    《诗经》
  19
.《观沧海》   曹操
  *20
.《饮酒》(结庐在人境)    陶渊明
  21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22
.《次北固山下》   王湾
  23
.《使至塞上》   王维
  *24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25
.《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   李白
 
*26.《望岳》     杜甫
  27
.《春望》    杜甫
  2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29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30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31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32
.《观刈麦》   白居易
  33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34
.《雁门太守行》   李贺
  *35
.《赤壁》    杜牧
  36
.《泊秦淮》   杜牧
  *37
.《夜雨寄北》   李商隐
  38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
  *39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李煜
  *40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范仲淹
  41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晏殊
  *42
.《登飞来峰》   王安石
 
43.《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苏轼
  *44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45.《游山西村》   陆游
  46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辛弃疾
  47
.《过零丁洋》   文天祥
  48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马致远
  *49
.《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   张养浩
  50
.《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   龚自珍
 
(二)高中课程标准建议诵读篇目
  1
.《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用心躁也)  荀子
  2
.《逍遥游》(北冥有鱼……圣人无名)  庄子
  3
.《师说》  韩愈
  4
.《阿房宫赋》  杜牧
  5
.《赤壁赋》  苏轼
  6
.《氓》   《诗经》
  7
.《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来吾道夫先路)  屈原
  8
.《蜀道难》  李白
  9
.《登高》  杜甫
  10
.《琵琶行》  白居易
  11
.《锦瑟》  李商隐
  12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
  13
.《念奴娇》(大江东去)  苏轼
  14
.《永遇乐》(千古江山)  辛弃疾
 
*号的不列入本年度考试范围。
   
 
.名著目录(加考)
  1
.《三国演义》  罗贯中
  2
.《红楼梦》   曹雪芹
  3
.《呐喊》   鲁迅
  *4
.《子夜》  茅盾
  5
.《家》  巴金
  6
.《边城》  沈从文
  *7
.《堂·吉诃德》  塞万提斯
  *8
.《巴黎圣母院》   雨果
  9
.《欧也妮·葛朗台》  巴尔扎克
  *10
.《匹克威克外传》  狄更斯
  *11
.《复活》   列夫·托尔斯泰
  12
.《老人与海》  海明威
  *13
.莫泊桑短篇小说
  *14
.契诃夫短篇小说
  *15
.欧·亨利短篇小说
  16
.《女神》  郭沫若
  *17
.普希金诗
  *18
.泰戈尔诗
  *19
.鲁迅杂文
  *20
.朱自清散文
  *21
.《西厢记》  王实甫
  22
.《雷雨》   曹禺
  *23
.《茶馆》  老舍
  24
.《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
 
*号的不列入本年度考试范围。

 

 

2:2013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语文Ⅰ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高歌             瀣一气

B.       铛入狱             书声

C.       人听闻            言简意

D.       功亏一            振聋发

2. 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1)读者欣赏作品清新的故事,却忽略了蕴藏的热情,欣赏文字的朴实,却忽略了作品隐伏的悲痛,实际上近于________

2)中国古代文化是一座巍峨的高峰,不管我们在儒、释、道哪一条路上行走,________,最终都必然会在山顶上相逢。

3)多年前,集团首席执行官就感觉自己________,在集团迅猛发展、国际市场不断拓展的今天,他的危机感丝毫未减。

A. 南辕北辙  异曲同工  如临深渊   B. 买椟还珠  殊途同归  如履薄冰

C. 南辕北辙  殊途同归  如履薄冰   D. 买椟还珠  异曲同工  如临深渊

3. 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画线句子的含意,不超过15个字。(4分)

      有个青年人总是抱怨环境,一位长者对他说:“你想保护自己的脚,穿上一双鞋子比给全世界铺上地毯更容易做到。

 

 

 

4. 有研究者对200多位作家从发表处女作和代表作的年龄两个方面进行了统计。 比较图表中

两组数据,从作家渐至成熟的角度归纳出一个结论。 5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李丰,字安国,故卫尉李义子也。 黄初中,以父任召随军。 始为白衣时,年十七八,在邺下名为清白,识别人物,海内翕然,莫不注意。 后随军在许昌,声称日隆。 其父不愿其,遂令闭门,敕使断客。 初,明帝在东宫,丰在文学中。 即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降人云:“闻有李安国者。”是时丰为黄门郎,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 帝曰:“丰名乃被于吴越邪?”后转骑都尉、给事中。 帝崩后,为永宁太仆,以名过其实,能用少也。

    正始中,迁侍中尚书仆射。 丰在台省,常多托疾,时台,疾满百日当解禄。 丰疾未满数十日,辄暂起,已复卧,如是数岁。 初,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 丰弟翼及伟,仕数岁间,并历郡守,丰尝于人中显二弟。 及司马宣王久病,伟为二千石,荒于酒,乱新平、扶风二郡而丰不召,众人以为恃宠。

    曹爽专政,丰依违二公间,无有适莫,故于时有谤书曰:“曹爽之势热如汤,太傅父子冷如浆,李丰兄弟如游光。”其意以为丰虽外示清净,而内图事,有似于游光也。 及宣王奏诛爽,住车阙下,与丰相闻,丰怖,遽气索,足委地不能起。

    至嘉平四年宣王终后,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或指向丰。 丰虽知此非显选,而自以连婚国家,思附至尊,因伏不辞,遂奏用之。 丰为中书二岁,帝比每独召与语,不知所说。 景王知其议己,请丰,丰不以实告,乃杀之。 其事秘。

丰前后仕历二朝,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 韬虽尚公主,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时得赐钱帛,辄以外施亲族;及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 及死后,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

                          (节选自《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其父不愿其                          然:这样

B. 即尊位                              及:等到

C. 时台,疾满百日当解禄                 制:节制

D. 丰尝于人中显二弟                   诫:警告

6.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丰为官不贪财的一组是(3分)

①在邺下名为清白                        ②外示清净,而内图事

③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              ④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

⑤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  ⑥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

A. ①②⑥       B. ①③⑤       C. ②④⑤       D. ③④⑥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李丰年轻时善于品评人物,影响很大,而父亲让他闭门谢客,其名声只是在魏国得到传播。

B. 当司马宣王长期生病时,李伟官居二千石,因喝酒误事,造成新平、扶风二郡混乱,哥哥李丰却放任不管。

C. 曹爽专权的时候,李丰在曹与司马宣王之间两面讨巧,不明确表态,因而遭到世人的讥讽。

D. 李丰担任中书令两年以后,近来常常受到皇帝单独召见,招致景王猜忌,因不肯透露实情,结果被杀。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

 

 

2)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

 

 

3)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1)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 2分)

 

 

 

2)“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4分)

 

 

 

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 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至人无己,__________,圣人无名。 (庄子《逍遥游》)

2)汩余若将不及兮,__________ (屈原《离骚》)

3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4)醉不成欢惨将别,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5)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 (李煜《虞美人》)

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 (周敦颐《爱莲说》)

7)箫鼓追随春社近,__________ (陆游《游山西村》)

8)祸兮福之所倚,__________ (《老子》五十八章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何容何许人也

 

    粗枝大叶的我可以把与我年纪相仿佛的好友们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因经济的压迫或别种原因,没有机会充分发展自己的才力。 第二类差不多都是悲剧里的角色。 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 这些人们带着满肚子的委屈,而且还得到处扬着头微笑,好像天下与自己都很太平似的。 何容兄是这样朋友中的一位代表。

    他没有一点“新”气,更提不到“洋”气。 他的“古道”使他柔顺像个羊,同时能使他硬如铁。 当他硬的时候,不要说巴结人,就是泛泛的敷衍一下也不肯。 在他柔顺的时候,他的感情完全受着理智的调动:比如说友人的小孩病得要死,他能昼夜的去给守着,而面上老是微笑,希望他的笑能减少友人一点痛苦;及至友人们都睡了,他才独对着垂死的小儿落泪。 反之,对于他以为不是东西的人,他全任感情行事,不管人家多么难堪。

    怎样能被他“承认”呢?第一个条件是光明磊落。 所谓光明磊落就是一个人能把旧礼教中那些舍己从人的地方用在一切行动上。 而且用得自然单纯,不为着什么利益与必期的效果。光明磊落使他不能低三下四的求爱,使他穷,使他的生活没有规律,使他不能多写文章———非到极满意不肯寄走,改、改、改,结果文章失去自然的风趣。 作什么他都出全力,为是对得起人,而成绩未必好。 可是他愿费力不讨好,不肯希望“歪打正着”。 他不常喝酒,一喝起来他可就认了真,喝酒就是喝酒;醉?活该! 在他思索的时候,他是心细如发。 他以为不必思索的事,根本不去思索,譬如喝酒,喝就是了,管它什么。 他的心思忽细忽粗,正如其为人忽柔忽硬。 他并不是疯子,但是这种矛盾的现象,使他“阔”不起来。 对于自己物质的享受,他什么都能将就;对于择业择友,一点也不将就。 他用消极的安贫去平衡他所不屑的积极发展。 无求于人,他可以冷眼静观宇宙了,所以他幽默。 他知道自己矛盾,也看出世事矛盾,他的风凉话是含着这双重的苦味。

    是的,他不像别的朋友们那样有种种无法解决的,眼看着越缠越紧而翻不起身的事。 以他来比较他们,似乎他还该算个幸运的。 可是我拿他作这群朋友的代表。 正因为他没有显然的困难,他的悲哀才是大家所必不能避免的,不管你如何设法摆脱。 他的默默悲哀是时代与个人都微笑不语,看到底谁能再敷衍下去。①他要想敷衍呢,他便须和一切妥协:旧东西中的好的坏的,新东西中的好的坏的,一齐等着他给喊好;自要他肯给它们喊好,他就颇有希望成为有出路的人。 他不能这么办。 同时他也知道毁坏了自己并不是怎样了不得的事,他不因不妥协而变成永不洗脸的名士。 怎办呢?他只交下几个好朋友,大家到一块儿,有的说便说,没的说彼此就愣着也好。 他也教书,也编书,月间进上几十块钱就可以过去。 他不讲穿,不讲究食住,外表上是平静沉默,心里大概老有些人家看不见的风浪。 真喝醉了的时候也会放声的哭,也许是哭自己,也许是哭别人。

    他知道自己的毛病,所以不吹腾自己的好处。 不过,他不想改他的毛病,因为改了毛病好像就失去些硬劲儿似的 努力自励的人,假若没有脑子,往往比懒一些的更容易自误误人。何容兄不肯拿自己当个猴子耍给人家看。 好、坏,何容是何容:他的微笑似乎表示着这个。

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

11. “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4分)

 

 

 

 

12. 文章多处描述了何容身上“矛盾的现象”,请分别从交往、生活、心理三个方面加以概括。(4分)

 

 

 

13. 联系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请分析“好、坏,何容是何容:他的微笑似乎表示着这个”这句话,并说明它表现了何容什么性格特点?(6分)

 

 

 

14. “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探究文章最后一句的内涵。(6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论名声

[]叔本华

每个人皆能求得荣誉,只有少数人可获得名声,因而只有具有特殊卓越成就的人才能获得名声。

这类成就可分为立功、立言二种,立功、立言是通往名声的两条大道。 两条大道各有利弊,主要的差异在于功业如过眼烟云,而著作却永垂不朽。 极为高贵的功勋事迹也只能影响一时,然而一部光芒四射的名著却是活生生的灵感源泉,可历千秋而长新。 功业留给人们的是回忆,并且在岁月中渐渐地被淡化,终至完全消失,除非历史将他凝化成石,流传后世。 著作的本身便是不朽的,举例来说,亚历山大大帝所留在我们心目中的只是他的盛名与事迹,然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荷马等人依然健在且活跃在每个学子的头脑中,其影响一如他们生时。

立功需要依赖机遇才能成功,因此得来的名声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功业本身的价值,另一方面也的确是靠风云际会才能爆发出璀璨的火花。 比如,战功的评定,它所依据的是少数见证人的证辞,然而这些见证人并非都曾在现场目击,即使果然在场目击,他们的观察报道也不一定都公允。 以上所说的是有关立功的几个弱点,但可以用它的优点来平衡。 立功的优点在于它是一件很实际的事,也能为一般人所理解。

立言的情形恰与立功相反。 立言不依赖偶然的机遇,主要靠立言者的品格学问才可以长存不朽。 此外,所立之言的真正价值是很难断定的,内容愈深奥,批评愈不易。 通常,没有人足以了解一部巨著,而诚实公正的批评家更是凤毛麟角。 所以,靠立言而得的名声,通常都是累积许多判断而成的。 在前面我已提过,功业留给人们的是回忆,而且很快就成为陈年旧物了;然而有价值的著作,除非有丧失的章页,否则总是历久弥新,永远以初版的生动面目出现。 所以,著作不会长久被误解的,即使最初可能遭到偏见的笼罩,在长远的时光之流中,终会还其庐山真面目。 也只有经历了时光之流的冲击与考验,人们方能来评论著作,而它的真正价值也才会显露出来。

名声实在仅是与他人相比较的结果,而且主要是品格方面的对比,所以,评价也就因时因人而异。 某人的名声可能因新秀的崛起而使他原有的声望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冲击或湮灭。因此,名声是依靠绝对价值来评判的,而所谓绝对价值,只存在于那些出类拔萃之人物,直接地靠其本身而傲视同类,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为他人剥夺。 所以为了增进我们和社会的幸福,我们应该全力追求伟大的头脑和心灵。 没有反射体我们无以看到光线,没有沸扬的名声我们便不可认识真正的天才。 然而,名声并不代表价值,许多的天才沉没于默默无闻之中。 莱辛便说过:“有些人得到了名声,另一些人却当获而未得。”

                                   (金玲译,有删改)

15. 文章说“立功”与“立言”是通向“名声”的两条大道,请简要分析二者的主要区别。 6分)

 

 

 

16. 文章最后一段说“名声是依靠绝对价值来评判的”,又说“名声并不代表价值”,二者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 6分)

 

 

 

17. 我国古代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说法,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认识。 6分)

 

 

 

七、作文(70分)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 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 在进入洞穴后不久,发现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 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些美丽的精灵。 但数日后再去,却发现这些大蝴蝶已不在原地,而是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 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

 

 

 

语文Ⅰ试题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 D    2. B

3. 改变自己比改变环境(世界)更容易。

4. 大多数作家需要十年左右的创作积累,才能进入创作成熟期。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5. C    6. D    7. A

8. 1)魏明帝问左右臣子“安国”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丰”来回答。

2)李丰的儿子李韬被选中娶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

3)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合适补任的人为谁?”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 1)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

2)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3)“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 1)神人无功                        2)恐年岁之不吾与

3)无边落木萧萧下                      4)别时茫茫江浸月

5)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6)濯清涟而不妖

7)衣冠简朴古风存                      8)福兮祸之所伏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11. 点题;引领全文。

12. 交往:柔顺像个羊,同时硬如铁。 生活:不常喝酒,一喝起来就认真。 心理:心思忽细忽粗。 外表平静沉默,内心矛盾痛苦。

13. 不管别人如何评价,何容都坦然地展示个性。 性格特点:坚持自我,不妥协、不改变。

14. 说明朋友是何容精神和情感的寄托。 表露出作者对何容理解、认可之意。 表明作者也

是像何容这样的人。 暗示了何容对时世的失望。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15. 立功的影响是有限的、易逝的,立言则是无限的、永存的。 立功要靠机遇,立言则无需机遇。 立功很实际、易被理解,立言要靠诸多判断的累积、不易被理解。

16. 不矛盾,这是两个不同层面的表述。 前者是指真正的名声依赖其内在价值。 后者是指因缺失条件而未获得名声的人,其内在价值同样不朽。

17.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立德”是指树立圣人之德;“立功”包含功业和声名;立言则指创立

学说。

我国传统文化认为立功优于立言;叔本华则认立言优于立功。 但它们都强调“德”的首

要作用。

七、作文(70分)

18.

 

语文Ⅱ(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 10分)

19. 用斜线“/ ”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6分)

    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以朝诸侯,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 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 自是之后, 有而 或并 以至于秦,卒并海内。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20. 写出《史记》五种体例中除“本纪”、“书”、“列传”以外的其他两种。 2分)

 

21. 用原文中的词句概括齐、魏强国的经济措施,不超过15个字。 2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葛朗台原本是一个贫穷的箍桶匠,40岁时娶了木材商的女儿为妻,又从岳母、外婆、外公处得到了三笔遗产,于是成为州里“纳税最高”的人物。

B.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于入川之时布下“八阵图”以拦截东吴大将,在南征时火烧藤甲军七擒孟获,在攻打天水郡的战役中收服了姜维。

C. 《棠棣之花》中的聂荌和聂政姐弟二人是“愿将一己命,救彼苍生起”的爱国志士,作者借他们歌颂了我国古代那些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英雄。

D. 《哈姆莱特》中“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的著名独白,刻画了主人公极度困惑、痛苦挣扎的心理,也表现了人文主义理想者所面临的无奈和不幸。

E. 《茶馆》共三幕,严格按照“三一律”的艺术法则,以裕泰茶馆为中心,分别写了清末、民初、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结束前这三个时代的旧中国生活。

23. 简答题(10分)

1)《红楼梦》中抄检大观园时,在入画的箱子里寻出一大包金银锞子、一副玉带板子和一包男人的靴袜等物,在司棋的箱子里发现一双男子的锦带袜、一双缎鞋和一个小包袱,包袱里有一个同心如意和她表弟潘又安写的大红双喜笺。 入画和司棋分别是谁的丫

鬟? 在处置入画和赶走司棋时,她们的主子各是什么态度? 6分)

 

 

 

2)《边城》中,二老说:“爸爸,你以为这事为你,家中多座碾坊多个人,便可以快活,你就答应了。 若果为的是我,我要好好去想一下,过些日子再说它吧。 我尚不知道我应当得座碾坊,还应当得一只渡船,因为我命里或只许我撑个渡船!”“得座碾坊”和“得一只渡船”分别指什么? “我尚不知道我应当得座碾坊,还应当得一只渡船”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花间集》里,大部是闺情、别意、流连光景之作。 不好的不讲,做得好的,自成一种凄惋、惆怅、柔丽、细腻的风格。 人几乎这样想:像《花间》这样的才是词。 如其词的领域为《花间》独占,是词的不幸;要它继续发展,意境上、材料上须得开拓须得丰富才行。 《四库提要》说:“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寻流溯源,不能不谓之别格。”又说:“(辛)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这里关于苏、辛在词的历史上的位置,及对于他们的风格的认识,都说得很是。 但是透露了两个意义相类的名目———“别格”、“变调”,———言外若有微辞,就不免失却评衡家无所容心的鉴赏的态度。 我们固然不说新生的是“常格”是“正调”,可以抹杀旧来的;但也不说旧来的因为发生在先,故是“常格”是“正调”,而新生的与此不同,便是“别格”是“变调”。 “清切婉丽”为什么是正? “慷慨纵横”为什么是变?这些常别正变的议论,是拘泥褊狭的评衡家造了出来,因以减损自己的鉴赏力的,犹如蚕儿吐丝作茧,却裹住了自己的身体。 要能充分地鉴赏文艺,就得丢开这些无益的观念。这样,才能真切地吟味苏、辛的词,同样也能真切地吟味《花间》派的词。

(选自叶圣陶《<苏辛词>绪言》,有删改)

24. 文中《四库提要》描述了词的哪三个发展阶段? 请加以概括。 4分)

 

 

 

25. “犹如蚕儿吐丝作茧,却裹住了自己的身体”一句如何理解? 5分)

 

 

 

26. 你是否同意《四库提要》中称苏、辛词为“别格”、“变调”的说法,试举例具体分析说明。(6分)

 

 

 

语文Ⅱ(附加题)参考答案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 10分)

19. 天下争于战国/ 贵诈力而贱仁义/ 先富有而后推让/ 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 而贫者或不厌糟糠/ 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 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

20.  世家

21. 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尽地力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 A  E

23. 1)惜春  迎春。 惜春的态度是“立逼凤姐带了去”,“或打或杀或卖”,“一概不管”。迎春的态度是“含泪”劝司棋离开。

2)“得座碾坊”,是指他与王家女儿的婚姻;“得一只渡船”,是指他与翠翠的婚姻。 他认为,哥哥天保的死与自己有关,觉得自己如果娶了翠翠就对不起哥哥。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24. 第一个阶段是晚唐五代,以《花间集》为代表。 第二个阶段是北宋时期,以苏轼为代表。第三个阶段是南宋时期,以辛弃疾为代表。

25. 比喻的手法,把某些批评家的褊狭的观点喻为蚕儿吐丝作茧,束缚了思想,减损了艺术鉴赏力。 批评了某些批评家缺乏客观公正的鉴赏态度。

26. 同意。 自《花间》以来,词已形成了以清切婉丽为正宗的风格,题材以闺情、别意、流连光景为主。 可是,到了苏、辛词,内容无所不有,风格慷慨纵横,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明显和以前不同。 所以说苏、辛词是别格、变调。

不同意。 只要是词,本无所谓哪一类为正宗,只要有艺术价值即可。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扩大了词的范围,丰富了词的内容,同样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 所以,没有必要认为《花间》为正宗,而苏、辛词为别格、变调。

 

3:高中阶段语文学习推荐书目

 

1、应配备的中文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2、精读至少一本名著,如《三国演义》《围城》《高老头》等

3、熟读一本古文书籍,如《古文观止》《史记》等

4、解读一本人物传记,《品中国文人》《苏东坡》《孟子》等

5、订阅至少一(份)本报刊杂志,《语文报》《考试报》《读写月刊》等

 

 

 

 

校址:宿豫区扬子江路3号 联系电话0527-84492686  © Copyright 宿迁市宿豫区实验高级中学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3033554号-1  
咨询电话
电子邮箱
扫二维码
 云桌面
云眸普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