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风采

通知 / 公告

首页 > 名师风采 > 解疑答惑

高考散文阅读策略

供稿:0  点击次数:3107  发布日期:2014/1/7 15:47:14

高考散文阅读策略

——整体把握、理清文脉

宿豫区实验高中  王先庚

近年来,散文阅读越来越受到重视,不仅新教材中散文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且高考中散文尤其受到青睐,从1998年到2004年连续7年高考大阅读都是考查的散文(只有2004年北京春季高考是考的小说)。散文不仅成为高考阅读考查的重点,而且高考对散文阅读的考查从内容、形式以及设题和答题要求都在不断地拓展和创新,内容上更加凸现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形式上正在从狭义散文向广义散文拓展,设题上开始向新课标要求的感悟、体验和充分张扬个性的开放性方向发展,答题要求上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明显加大,因此,高考散文阅读对考生语文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

   从今年4套全国高考题和11套省、市高考题评卷的情况看,散文阅读的得分率较低,只有极少数学生得了满分,得分在14分以上的也为数寥寥,少数学生甚至得了零分。从近几年的情况看,也是如此,尤其是2002年散文阅读是全卷各题中得分最低的。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制约散文阅读的瓶颈还在于“整体把握、理清文脉”,即考生在阅读散文时没有整体把握、理清文脉的意识和着眼全局的眼光,只见局部,不见整体,胸无全牛;答题时把局部和整体割裂开来,凭空猜测,生搬硬套,只答得一鳞半爪,造成失分严重。究其原因,应该是高考复习中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一是没有把握高考和教材在阅读模式上的变化,2000年高中课程改革的教材就是遵循阅读规律按“篇一段一句一词一字”的整体阅读模式编写的,摒弃了以往的“字一词一句一段一篇”的分析型阅读模式,而高考命题在2000年前就开始从整体立意设题,即使考题往往是考某一 点,但实际上与整体息息相关,虽然到目前为止高考还没有纯粹考查整体把握、理清文脉的试题,但散文阅读的开放型试题,不单单考查对段落和某些主旨句、关键句、关键词的理解阐释,还要考查对整个文章内容的总体把握,这是一种更高的思维要求,也是阅读能力的一种最高境界,也是语文命题的必然选择之一;二是认为整体把握、理清文脉,不是《考试说明》中所列的三种能力、九点要求的范畴,只是就《考试说明》中的几点要求泛泛而谈,以练代讲,希望通过做大量的散文阅读练习达到提高的目的,而这种训练还是将一篇散文机械地分为字词、中心、结构、修辞、写作方法、语言特色等各自孤立的部分进行训练,这种做法的错误是显而易见的,其后果是使学生在理解文章时把局部同整体割裂开来,不善于在整体把握的烛照下考虑问题,也不善于从上下文的联系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其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整体把握、理清文脉是真正读懂一篇散文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因而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在高考复习中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理清文脉的习惯和能力,切实提高阅读水平,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整体把握、理清文脉,要符合散文的文体特点。文体特点就是文体自身的规律性,高考命题不会脱离文体特点,因此,只有符合散文文体特点的整体把握、理清思路,才能高屋见瓴。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这一特点决定了散文往往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由一些事物的片断或景物组成,因而,准确把握散文文脉,明辨文脉是以什么为线索,是时间、空间、思想感情、某种特殊意义的物等。如今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大地山河》的文脉就不易把握,三幅画面,跳跃性很大,是靠作者的观感和想象衔接起来的,但有很多同学答成“以作者的行踪为中心线索”,这就错了。这一特点还决定了散文的思想内容深邃,语言上含蓄蕴藉,文学味浓,往往空白点多,语义结构具有隐喻意味,主旨潜藏文中,比较隐晦曲折,因此,把握时要抓住文中的人、事、景、物、情、理等要素,借助文脉来确定。如2001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门》就是属于此类,其主要内容是作者通过对各种各样的门的描写,赋予“门”以象征意义,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其主旨是:人生正是由一次次开门和关门构成的,也就是说人的生命是由一个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和结束构成的。

   2.整体把握、理清文脉。要关注高考散文选材的特点。近年来高考散文阅读命题选材的特点是:①选文当代作品居多,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符合中学生的阅读视野和水平,考生阅读容易入境,如《老家》(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二);②选文多为哲理性文化散文,哲理性较强,文化内涵丰富,如《草堂•诗魂》(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江苏卷),《乡土情结》(2003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③选文多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如《一片树叶》(2002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门》~001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叙述描写的内容组成了文章的血肉,抒情议论的内容是文章的筋骨,而且文章结尾处往往有抒情议论性的句子,它们正是全文的主旨所在,如《话说知音》(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长城》(200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④选文多情文并茂且风格别致,适宜诵读,考生在阅读中既能得到一定的教益,又能感受到美的熏陶,如《大地山河》(2004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⑤选文与高中课文紧密相联,如《痛哭和珍》(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四);⑥选文的种类不断扩大,从狭义散文向广义散文拓展,如《目光》(2003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就是文理渗透的随笔。

   3.整体把握、理清文脉。既是一种阅读策略,也是一种阅读能力。更是一种阅读习惯。叶圣陶先生说:“国文教学的目标在于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吕淑湘先生曾指出:“阅读本身也是一种需要培养的能力”。这种需要培养的习惯和能力,却往往被我们忽视。一篇好的散文是一首诗,是一幅画,它一定充满了诗情画意;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一定是前后贯通,经脉相连的。阅读一篇散文是一个由粗到精的渐进的过程,是“整体——局部——整体”的过程,在这个理性思考过程中第一的是整体把握、理清文脉,即我们特别强调第一个“整体”。整体解读一篇散文,通读全文,在头脑中形成文章的大略——主要内容、主题思想、感情基调、结构层次、表现手法、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基本内容的大体面貌。在这个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还要调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学习阅历的积累以及情感的积淀,并且展开自己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这一过程中,相当多的学生可能从广度和深度上与要求还存在一定距离,这是很正常的,只要养成习惯,通过训练,就会逐步敏锐,精确起来。

   4.整体把握、理清文脉。要讲究方法。注重实效。整体把握、理清文脉的方法:①拿到文字材料后,从头至尾把所有文字符号都读完;②对有关的重要信息作出标记;③注意题目、作者、相关背景、有关资料、注释条款。④速读:以2-3遍为宜,标准,每分钟400-500字左右,朗读,以1-2遍为宜,速度以中慢速为宜;⑤制订计划。拟定研究的问题,每次解决什么问题,解决的程度怎样等等,这种计划性地阅读,非常有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⑥每次阅读,围绕1-2个问题反复读,直到弄明白为止。整体把握、理清文脉要解决哪些问题:①分清是抒情散文还是叙事散文,为解答问题从心理上和知识上作好准备;②整体把握:看作者和标题,抓主要内容、主题思想;⑧理清文脉,从内容和结构上考虑结构层次、作者的观点态度;④体会出文章的感情基调;⑤找出文章运用的表现手法;⑥培养能力:首先是发现问题的能力,而后是分析问题能力,最后是概括问题能力。以上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交流讨论、口语交际、笔答等方式检查效果。

 

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答

高考散文阅读题是综合能力较强的题目.它综合考查了学生在理解、筛选、分析、概括、综合等方面的阅读能力。我们在指导学生解答散文阅读题时,必须注意有步骤、有方向地进行,做到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结合,让学生心中有底、具体有序地去作答。

   大体上,对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的解答,可以从三个步骤进行:

一、整体把握理清脉络理解主题

   高考散文的字数为1000字左右,考生大约可以在2-4分钟的时间内完成初读。其任务是整体把握文章,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题。具体要做到两点:一是把握文章的主旨.即初步了解文章说的是什么事情或就什么事情表明自己的立场、看法、态度、认识等;二是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要看清楚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布局谋篇的.从什么写起,以什么为线索,最后怎样收束作结,各个段落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又是怎么样等。

   要把握文章的主旨,关键是找出并读懂那些蕴含着作者观点、感情倾向的语句。这需要学生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把它作为一种阅读习惯来培养,形成一种敏锐的捕捉语言的能力。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的《乡土情结》,能体现作者观点、感情倾向的语句大体是:第①段的“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第②段中的首句、尾句;第③段的“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第④段的“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第⑤段的全部。理解这些句子,就能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其抒发的感情,能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这是解答散文阅读题的基础。

   理清结构,即是考纲上现代文阅读考点的“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包括理清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系、段落中内在的层次关系。

   要快速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应注意抓住以下几点:

   1、抓住段落的中心句,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来把握文章的层次——这是从内容上的联系人手。如《乡土情结》,前三段是“个人情结”,第④段是“民族情结”。这个思路结构能较容易理清。得益于对第④段中两个中心句子“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族向心力的凝聚……”的快捷把握。这样一来,文章的基本脉络就把握了。

   2、抓过渡句、过渡段,或者过渡性的词语和关联词,因为文章的层次变化往往是靠这些词、旬、段来传递和连接的,找到这些标志性语言,可以理清文章的内在层次关系。

   3、依据文体特征来理清思路结构。不同形式的散文,它的思路结构是不同的。安排层次的方法也不同。所以根据文体特征,我们也可以较快地理清文章的脉络。

   4、抓住线索。线索是散文的经脉,找出线索,亦能理清散文的结构。

   初读文章,要求的是一种整体的阅读,整体的理解。整体的感悟,整体的把握。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语感能力。以及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在初读中高效地完成任务。

   二、认真审析题干确定阅读区间细心研读文段

   把握文章主旨、理清文章思路之后,接着就要认真审析试题的题干,解答试题了。试题的答案一般不再是原文中某一个句子,而要求考生在较大的阅读区间里寻找信息并进行概括,重新整合。所以必须认真审析题干,确定解题的阅读区间,以答准题、答好题。

   如何确定有效的阅读区间呢?

   1、题干的暗示。有的试题题干明确指出问题从哪个段落提出,其阅读的有效区间一般即在这一段;有的题干没有指出,而暗含着信息。如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第20题:知音的传说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这里就暗示着答案要从全文范围去寻找,要根据全文的意思去进行分析概括。

   2、看问题是从哪里提出的,它的上下文就是阅读区间。试题的答案与题干在文章中的位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题干在原文中的作用若是为了总结上文的,那么有效的阅读区间是上文,答案主要从上文中寻找;题干在原文中是为了引出下文的,那么阅读区间是下文,答案包含在下文中;若题干是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的,则阅读区间是其上下文。

   3、题干分值的暗示。题干分值往往暗示着答案要点的个数。暗示着回答这个问题要从几方面进行.阅读文章就要跨越几个层次范围——这就是它的有效阅读区间。

   确定有效的阅读区间正确与否.影响着答案质量,并最终影响着得分,马虎不得。

   确定有效的阅读区间之后,接着便要对其细心研读了,从有效区间中找出最能体现答案的重点句子、关键词语.或核心信息,认真理解句子的隐含意义.分析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内在逻辑层次关系.为下一步组织答案服务。

   三、提取整合概括精心组织答案

   在有效的阅读区间中,我们依照题干的具体要求,画出关键句子、重要词语,或蕴含着重要信息而又分散的语言片断——这些都是组成答案的主要素材。然后,我们就可以对这些素材进行必要的加工整理。精心组织答案了。

   组织答案,要力求准确、到位、全面,不误答,不偏答,不漏答,尽可能地运用文章中原有语句或遵循文章的本来意思作答——这样的要求实质就是传统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阅读习惯,这是解答高考散文阅读题的一种重要而又有效的思维方式和策略。

   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设计与发展趋势,决定着答题往往不能“照抄照搬”原文。一般地说,答题可以用下面几种方式进行:

   1、提取。从素材中提取出有效的语言片断,依据题干“问”的要求,连接成句,组成答案。如《乡土情结》的第20题,它的有效阅读区间是第③段,其关键句子有二:一是“多少人……为了闯世界”;二是“多数却完全是……去串演各种悲剧”。从中我们可以提取出有效的答题语言片断——“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泪打发出门”。然后再以这些语言片断为主,根据它们之间内容上的相互关系,稍加整理连接,便可组织成了答案:(1)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闯世界。(2)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生活被打发出门。

   2、整合。而对关键句子分散的有效阅读区间,我们要根据题意重新整合这些有效的信息,其中主要是把原文中的重点词语摘录下来,再重新整理组合在一起,组成答案。如《乡土情结》中的第19题,它的有效阅读区间是第②段,我们可以从句子“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中,提取出关键词语并整合为“父母亲族的爱”;从“乡土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中,提取出关键词语并整合为“家乡的山水草木”;从“有一部悲观离合的家史……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中,提取出并整合为“悲观离合的家史”;从“邻里乡情,……千丝万缕沾着边”提取出并整合为“邻里乡情”。

   3.概括。对那些有“某些写法的作用和效果”方面要求的问题,则很难用原文的语句来解答。这时解答要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及全文蕴含的道理,通过自己的理解、领悟,去归纳概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组织答案,如《乡土情结》的第21题。

   高考散文阅读题是十分强调综合能力考查的题目,主观性较强,我们在考试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情感的把握都必须依从并吻合于原文给我们提供的具体语言环境,对问题的解答必须尽可能依据或遵循原文来组织答案,力求答准题,答好题。

 

2014-01-02

校址:宿豫区扬子江路3号 联系电话0527-84492686  © Copyright 宿迁市宿豫区实验高级中学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3033554号-1  
咨询电话
电子邮箱
扫二维码
 云桌面
云眸普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