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教学

通知 / 公告

首页 > 教研教学 > 学科资源 > 语文

“五步四有”教学反思

供稿:0  点击次数:2685  发布日期:2016/8/10 16:13:20

徐 大 庆

为了时代发展的需要,,高中课程改革正在紧张地进行着,语文作为高中教学的基础学科,其特殊的教学特点让课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而教育的不平衡的地区差异形成的教育资源南北差距的环境恰恰极大程度限制着语文教学的发展。在这种形势下,对于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方式、行为等,都提出严格要求,要求发生重大的变化。否则,不仅影响着新课程改革,也左右着学生人生发展。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转变自身角色以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巧妙设计课堂教学。

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际,我就语文新课程的实施下教师的转变简要地论述个人的理解:

首先,转变自身角色,重新认识、定位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以前,我们对教师自身的认识概括起来就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传授知识的课程功能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知识传授功能被过度的夸大,是一言堂话语霸权强制灌输型教育,从而产生一种现象:学生求学,教师施教,求学者唯唯诺诺,施教者大恩大德,教师成了知识的化身,有着至高的尊严,学生普遍产生害怕教师的心理。平时教师往往只关照学生的学业成绩,热心于一部分成绩拔尖的学生,冷落了另一部分成绩较差的学生。在现代课程理念中,强调教师应教会学生在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性、独特性和社会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应该被师生互动行为所代替。教师不应该是单纯传授知识的人,应该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引导者。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变化递增快,教师想在几年时间里把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早已多样化,有些知识面广的学生可能还比老师懂得多、懂得早。不是说,将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懂得学习方法的人么? 因此,新课程呼唤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成为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形成的引导者。教学的重心应该放在促进学生的上,以实现不教为目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自己教学行为,致力于营造一种关注学生知识获得的愉悦的课堂教学,应做个积极的旁观者,直接参与学生学习,但参与却不是干涉。教师发现问题并及时加以引导,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气氛,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涨,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处理好课堂上不乱的关系。
   
以前,
成绩优秀的学生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读重点,上名牌的学生,是我们心目中的人才。为了培养这样的学生,不少老师加班加点,放弃了个人和家庭的生活。对于偏爱的成绩好的尖子,老师对他们悉心关照,百般呵护,但是结果培养出的往往是畸形人才。他们因时常被自豪光环笼罩着,往往是言行举止高高在上,而且对社会、对学校、对老师缺少感恩之心,认为一切全是自己努力得来的!无形中,这样的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就被塑造成了纯知识性的,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人生,也对周围的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新课程则认为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我们应信任学生,赏识学生,要关心学生,呵护他们的心灵, 使我们成为名副其实的园丁,让各色各样的花朵自由地开放。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和改进。这样,我们不仅成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科研型的教师,而且成为学生的心灵导师,让学生学会知识的同时也学会情感的感怀,精神的升华。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面对一群活力四射的学生,教师只有撒播爱的种子,才能喜获感恩。知识是冰冷的,唯有经过老师心灵的加温,才能使学生愉乐地接受。一堂课上教师的情绪、情感状态,对学生的情绪、情感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语文课堂要让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获得生命的体验,获得情绪情感体验。教师的情感投入至关重要。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我们不能把爱简单地理解为打是亲,骂是爱,甚至简单地认为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是爱,因此教学中教师不能把语文课堂当做展现个人人格魅力的一个舞台,而应把握许多很好的契机,强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营造彼此沟通、心心相印的氛围,多看学生的闪光点,多参与学生交流,多从做人求知等方面予以关照。正如马卡连柯说的:“爱的本质是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校址:宿豫区扬子江路3号 联系电话0527-84492686  © Copyright 宿迁市宿豫区实验高级中学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3033554号-1  
咨询电话
电子邮箱
扫二维码
 云桌面
云眸普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