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教学

通知 / 公告

首页 > 教研教学 > 课程改革

高中生地理学科素养养成研究

供稿:0  点击次数:3265  发布日期:2016/8/10 17:25:31
    【摘要】: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指出,地理课程要全面实现教育的功能。由于全球性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的日渐凸显,地理学科在解决这些问题上显现出巨大的优势,也迫使我们开始重新审视基础地理教育的价值。学生良好的地理学科素养是学生人生中宝贵的财富,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地理学科要在提高现代公民的自然和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价值养成,地理学科素养的价值养成对构建学生综合素质意义重大,因此探讨地理素养的内涵和特质就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地理课程;学科素养;价值分析
   
    作为高中阶段基础性课程,地理课程主要是阐述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发展和变化过程,以及如何谋求人地关系的和谐,通过地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论述在区域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规律。这门基础课程的教学,不仅让学生对自己国家地理以及世界地理的发展形势有所了解,同时更好的提升了学生的学科素养以及地理意识,有助于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个性,增强自身的地理使命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对于地理学科课程来说具有重要的核心应用价值,不仅让学生对我国的地理环境更加了解,同时又能深刻感受到中国地理的自然与人文之美之所在,有效增强学生的地理洞察力。而学科素养又是学生对一门学科真正了解与领悟的基础,在新课程背景下,地理学科所要求的对人才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学科素养,基于此种情况,教师要不断探索地理教学手段,创新地理教育理念与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准。
    1、地理学科素养的内涵
    学科素养主要是指一种基本的专业素质,它包含了此门专业的基础知识、基础技能以及经验、品质和态度等;它是学习者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不同学科素养之间进行融会贯通构成学生自身的基本素质;地理学科素养是指学生经过地理学习后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心里品格,包括地理知识、地理观点、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态度、地理情感等构成要素。依据地理素养的内容,把地理素养分为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和地理技术素养三个部分。一般来说,地理学科素养表现在三个层面上:物质层面,指地理学习者在地理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习行为;精神层面,指地理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品质,包括地理学习动机、地理学习意志、地理学习态度等;社会层面,指地理学习者所带有的一定社会属性,表现为社会倾向、文化水准、品德素养等。通过对地理基础知识的学习,对地理学科的学习方法进行掌握,树立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地理学科素养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它不是在几天之内就能够形成的。
     我们每个人存在于地理环境中,我们人类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地理学科素养,才能更好的探索与发现,感悟地理带给我们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与人文社会结合的学科,教育部的考试大纲中对地理学科的考察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其中一条就是对学科素养以及学习潜力的考察。地理学科素养不仅包括一些较为基础的要素比如学科的基础知识,同时在更高层次上也有要求,比如对能力、态度以及价值的要求。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主要是依据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以及地理教学的特点,将地理的教育功能发挥到实处,让学生通过对地理的学习,开拓自己的视野,树立地理意识,增强自身的地理洞察力以及地理环境可持续发展观,正确认识地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地理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向学生传授自然现象和社会经济现象的结构、相互联系、空间的分布规律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知识。在地理教学中应用地理学科素养的教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这一任务。
    2、地理学科素养的价值分析
    2.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高中阶段是学生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高中学生在人格的建立上还未真正成熟,在很多方面仍然有着稚嫩与青涩,传统模式下的教育过于注重对学生成绩的判定,却严重忽视了教育的本质所在,即是让学生成长为高素质、高质量的实践应用型人才。因此在传统教育模式下,由于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很多学生进入社会以后出现了很大的不适应性,心理素质较差。素质教育的根本在于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发展的人才,而高中地理课堂教育就是要让学生的思想和人格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进行转变,让学生能够明确自身的人生目标,养成良好的地理学科素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2.2实现高中地理教学目标的需要
    地理学是一门旨在解释地区特征以及人类和事物在地球上出现、发展和分布情况的科学。它不仅包括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核心的特有知识体系,也蕴涵有区域比较、区域综合与分析、观察、野外实践等独特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此外它还包含了地理学家在探索地球表层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因此,地理科学素养是公众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具备了公众科学素养的共性特征,也融合了地理学科的个性特征。依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未来社会的需求,高中生应具备的地理科学素养应有以下几个五方面:地理科学知识、地理科学能力、地理科学方法、地理科学品质和地理科学意识。
    随着教育部对地理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自然素养以及人文素养,主要宗旨是要让学生通过对地理环境的学习,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和谐相处关系有进一步的了解,加强自身的环境责任意识,建立健全学生人格品质的形成与发展。经过新课程的改革措施,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目标被分成了3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主要是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培养,关于这一项目标,老师要打破传统模式下的地理教学思维,更新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第二个层次则主要是要建立起对过程注重的思想以及对学习方法和目标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对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努力探索,积极动脑,独立思考,能够经常、主动地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地运用知识。在地理教学中,必须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学习,学生不但要学会而且要会学,使其真正达到学习的目的。例如通过热点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就是很好的途径。热点问题往往是全球或一个国家与地区各种矛盾冲突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把握世界形势的关键。同时热点问题也是高考的重点。选择热点问题,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但这类问题往往跨度既大又复杂,这就要求教师知识面广,且有深度。让学生从中找到学习的方法,明确学习的目标;第三个层次则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学生学习了地理知识以后,能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世界各地的地理环境都能做到理解与尊重,培养学生的包容性,这个部分在现今的地理课堂教学中还属于比较薄弱的环节,老师们要加强对此层次学习的重视,转变思维,拓宽思路,实现高效教学。
    3、高中生地理学科素养养成策略
    3.1倡导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教师的教学总是针对大部分学生而言的,自然地理部分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听课内容可能早已像在听“天书”,对地理课完全没了兴趣,对自己学好地理知识完全丧失信心。而还有一些学生,基础知识却非常好,对学习地理知识有着深厚的兴趣,根本不满足于课堂所学知识,有的甚至开始自学更深的地理知识。面对这样两种学生,我们采取激励的方式,让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加强自我意识,相信自己“能学”。对于前者,我们首先在课下进行谈话鼓励,帮助其分析原因,找出方法,并适当补课,从最基础最简单的地理学概念、地理学原理入手,把目标所学知识用明了的方法教给他们,用最快的速度跟上现在的课程。同时采取分层次留作业和分层次考试的方法,循序渐进。只要他们把地理基础知识掌握了,我们就认为已经达到了合格或优秀,并大力表扬,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几次测验后,他们就会有了自信,同时会对自己只做地理基础知识开始不满。此时,教师可以趁热打铁,鼓励他们向更高的目标迈进,使他们充分意识到自己“能学”。利用这种方法,我们将地理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变成了不再惧怕地理,甚至爱地理的学生。面对那些地理基础相当好的学习中的佼佼者,为了让他们更出色,可以通过参加地理竞赛辅导、研究性学习等措施使之发挥出自己更大的潜能,相信自己能“研究地理”。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激励可以让学生产生内驱力,从而使教师的教育教学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在学生“能学”的基础上,教师应采取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里深处,都有一种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设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恰当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情境的创设可以是一个生活常识,例如,在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时”联系日常生活,请学生思考:当我们燃起一堆火的时候,会发现火苗和烟的流动方向,这个方向的环流是怎么样形成?通过这些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地理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地理知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增加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动机,激发改造自然和探索科学奥秘的情感;也可以是一幅图片,例如,在上“水圈和水循环”一节复习课时,用李白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否奔流到海的水真的就不回来了吗?提出疑问,导入新课,使学生在观看一些水资源缺乏地区的照片后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既了解了水资源危机问题,有增强了节约意识,提高了社会责任感;还可以用一个问题、一个实验或是一段历史来创设情境,不断地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素养。
    3.2基于系统思考的知识建构
    自然、人文和区域地理的体系与结构是地理学的特点,那为什么还要进行地理知识框架的构建?传统的教学当中,教师往往把有关系的知识点用大括号的形式一层一层的画出来呈现在学生面前,这种板书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梳理了知识点之间的隶属关系,然而并没有实现知识点环节与路径的打通,各个知识点还是处于相互孤立的状态,这并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因此,在此才特别强调地理知识网络和思维导图的构建,通过知识网络和思维导图的构建有助于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疏通与理解。
    通过绘制知识结构图来实现高中地理知识网络和思维导图的构建,根据知识点之间的隶属关系、层次、并列、递进等等关系进行绘制,实现问题的简明化与条理化,让复杂的知识点得到梳理,利于学生记忆、吸收,并且这种思维模式的运用将很大程度的影响学生的思维模式,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重要途径。
    3.3重视地理趣事渗透
    地理学趣事对学生的渗透将极大的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学习兴趣,并有助于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学生只有在对学习具有强烈的兴趣时才能表现出学习的自动性与积极性,所以说对学生进行地理学趣事的渗透是很有必要的。例如,众所周知的好望角的故事,此外还有直布罗陀海峡密度流、日界线的故事等等。如在学习“日界线”时, 有一个小故事:说有一对在海轮上出生的双胞胎姐妹,按出生日期,姐姐的年龄比妹妹小一岁。”这可能吗?她们出生在什么地区?她们是什么时间出生的?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立即进入高度思维中,急于揭开其中的奥秘,在接下来的讨论活动中答案一个个被揭晓。地理学趣事在高中课堂上的讲授,增添了课堂趣味性,并帮助了学生对地理概念的正确理解,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地理学趣事的渗透让学生感受到了地理学家的不凡与伟大,更加端正了自己的学习态度,并掌握了相关的学习方法,通过对地理学者思维方式的认识,渐渐将其渗透到自身的思维方式中,并最终形成一套思维体系,掌握了探索问题的关键方法,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除了上文提高的优势,地理学趣事还有塑造学生良好品质的特性,我们知道,每个科学家出身、经历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都具备同一个特点,那便是对学科研究的浓厚兴趣,以及锲而不舍的研究精神,正是由于这些美好的品质才最终实现了地理学的一次又一次突破发现。学生在真切感受到这些故事的时候,会不断增强自身的责任感与自信心,有助于学生三观的正确树立。
    3.4 关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为使地理课堂教学效益得以提高,促进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形成,还需要注重评价体系的多元化,首先要更新地理教育观念,确立正确的地理课程理念: ①.强调学生发展:基于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渐形成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为学习载体的开放式地理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及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这将会对学生的生活和终身发展至关重要。 ②.定准教师角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互教互学、主动开发、共同提高的双向互动的创造性过程。③.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为本,兼顾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创设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让地理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情趣和智慧。④.学生主动学习: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主开发的过程,是疑问、困难、障碍、矛盾的暴露过程和心智、个性、成果、喜悦的展示过程的统一。⑤.关注每天课堂:地理课堂教学是学生最主要、最经常、最大量地获得地理教育的途径,是实施地理学科素养教育的主阵地。课堂45分钟要高效益,是地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学生心往神驰的境界。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深刻领悟:“学地理对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 ⑥.科学有效评价:评价机制体现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即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与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激励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互补。
    4、结语
    作为地理课程教学的核心目标,地理学科素养的形成对于学生以后的积极健康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首先要加强教师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自身的地理学科素养,同时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提升教师的职业使命感,让教师能够以积极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地理教学的工作中。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拥有很雄厚的自然地理资源;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地理资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发掘相关的教育教学资源,让学生对地理学科素养教育理解的更加深刻和全面,在日积月累中不断提升地理学科素养,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1] 曾贵. 学生学科素养在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的培养初探[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5(26):227-228.
    [2]屠俊杰. 新课程改革深入中的高中地理学科素养培养策略[J]. 新课程•中旬, 2015(17):13-14.]
    [3] 谢月美; 激发地理学习兴趣,增知长智丰富情感 [J];福建地理; 2000年04期;
    [4] 陈小苹; 新课程理念下地理创新能力的培养 [J];福建地理; 2004年02期;
    [5] 陈澄等.地理教育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校址:宿豫区扬子江路3号 联系电话0527-84492686  © Copyright 宿迁市宿豫区实验高级中学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3033554号-1  
咨询电话
电子邮箱
扫二维码
 云桌面
云眸普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