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教学

通知 / 公告

首页 > 教研教学 > 课程改革

新课改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方法初探

供稿:0  点击次数:2664  发布日期:2016/8/24 16:25:13

    长期以来,老师传授知识时多是“一言堂”。学生变成全盘接受知识的工具,很少有自己的思维和创新能力,这就违背了教育本身的宗旨。在教育实践中,努力实现利教、利学、利考的原则,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应该成为我们不断改进教学方式的旗帜。故而对历史教学法的改革、探索迫在眉睫。历史教学必须注重教学方法,特别是对中学生来说,他们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教材一发下来往往都会像看故事书一样看一遍,然后自以为懂了,若任课教师不在教法上下一番功夫,教学是很难吸引学生的,也难完成历史学科的教学使命。为此,本文仅就自己在历史教学方法中的几点体会提出和同事们共同研讨。
    一、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改变教育观念对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完善课堂教学机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把研究性学习引入历史课堂可以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兴趣,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也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推动了师生的相互合作学习和研究,良好地体现了教学民主化的思想。我国的传统教育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习,忽略了探究性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使探究性学习如观察、实践、调查、试验在教学中处于被忽略的地位。
    针对这一状况,当前历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是通过对教学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的调整,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的学习方式。例如,我在讲述“法兰西第一帝国”前,先向同学们介绍,拿破仑是法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叱咤风云的政坛人物和军事奇才,是许多人心目中的英雄和偶像。要求大家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有关拿破仑的卓越政绩、著名战例、趣闻轶事等,完成一篇《我看拿破仑》的家庭作业。在讲述《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前,就该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出现的“曲折”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社会调查课题;采访你的父母、爷爷、奶奶、邻里乡亲等,了解他们当时看到的反右派、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反右倾运动是怎么一回事,出现了一些什么奇怪的现象?并在下堂课上介绍给大家。结果同学们都无一例外地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他们通过上网、走访、查阅文献等,收集到了各种各样有些连我也闻所未闻的相关信息、资料,并涌跃发表自己的观点,尽管部分观点显得幼稚和有失偏颇,但他们毕竟获得了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而且老师对他们的充分肯定使他们对历史产生了从未有过的浓厚兴趣,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且培养了他们的相互合作的精神。
    二、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和创新意识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明显趋势是打破了学科的封闭性,促进各学科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并携手联合加快学科教育在学生身上的整合作用。这就要求历史课堂教学的模式进一步改革,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进一步冲击传统的、教师一味讲述教材的“复印机式”的教学模式。因而以师生共同讨论为主的模式越来越多地被采用,且效果很好。例如:在讲述“苏东剧变和社会主义的曲折”这一问题时,利用学生对这一问题即好奇又迷惘而表现出的浓厚兴趣,在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积累了较多有关这一问题的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以“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国家的曲折发展”为题,开展课堂讲座,指导学生进行讨论,让不同的观点相互激烈辩论。结果发现学生态度积极大胆,思维极其活跃,不仅各种看法不尽相同,而且持不同观点的同学相互争论得面红耳赤。我在充分肯定他们大胆思辩的同时,循循善诱,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国际环境的制约等几个方面,引导学生从自己所了解的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发展独树一帜这个不争的事实中最后得出结论:苏联和东欧各国发生剧变,共产党和工人党丧失政权,纷纷放弃社会主义而改走资本主义道路,这的确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的一次重大挫折。但这并不意味着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而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中国已探索到正确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最终必将会取代资本主义,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此时同学们一个个颔首点头,似有茅塞顿开之感。由此可见,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在传承的基础上体现了历史教育的主旨和目的,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三、采用现实参与法进行历史教学,培养学生从历史中发现规律,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为现实服务的能力
    新课程改变了历史知识的内涵,学生学习的历史知识不再单纯是过去的人与事,历史不再孤立,而是与现实的统一。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宋代著名文学家司马光坦言:组织编者《资治通鉴》的目的是“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看来,历史要维持永久的魅力,必须与现实联系。历史教师的使命还应包括将历史拉到学生的身边,让学生走进历史,再成功地返回现实,让历史发挥其应有的不可替代的“史鉴”作用。例如,我在讲述清朝前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时,除强调其独有的时代特征外,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其回归的根本原因,得出结论: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民族意识的凝集力和向心力。趁此与现今新疆、西藏极少数分裂主义者和非法宗教活动遭到国内外华夏子民普遍、强烈的反对而惶惶不可终日相联系,从而强调说明一个真理:中华各族血肉相连,休戚相关,打断骨头连着筋,永远不可分割。又比如,在讲述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有机地联系当前的热点问题,即“台独”分子猖獗活动和中国政府的严正立场,从而从历史的角度让学生得出结论: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是历史的必然,任何企图将台湾分离出去的叫嚣都是徒劳的。如此以古寓今,以史为证,既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进行了一次成功的爱国主义教育,又能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社会现象,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何乐而不为?!
    四、进行开放式教学和评价的尝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历史教师应重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历史现象,认识历史过程,切实提高历史思维的质量,尤其是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不要过于迷信课本上的结论,而要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为此,作为教师,首先要做到,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及时介绍某一领域历史研究的最新方向,广泛地推介史学界对某一历史课题的不同观点。例如,关于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派实行的恐怖政策,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历来对这一政策的评价不一,大致有三种观点:第一,这是在内外形势紧急的特殊条件下采用的非常手段,其主要作用是挽救革命,因而功勋卓著,应给以肯定;第二,它打击面过宽,处决的人太多,而且在恐怖统治下形成了一种心态,即当权者利用恐怖手段排除异己,维护权力,不愿结束恐怖统治,其危害性很大,应给予否定;第三,在评价这一政策时,将两方面的因素都考虑进去,功过参半。这种区别于教材的史学研究成果可以引导学生深钻教材,积极思考,从而发现问题,探寻新知。
    其次,教师在对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其对某一历史事件形成的结论进行评价时,更要注意采用宽松的开放性尺度,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哪怕看起来是错误的观点。例如,对于中国近代政坛的重要人物李鸿章,教材和大众观点基本对其持否定态度,认为他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在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中推行软弱、妥协的外交政策;为保自身利益而不顾民族大义;并一再签订卖国条约,是历史的罪人。但有学生认为,李鸿章在办洋务方面成绩突出,功勋卓著,为中国向近代化迈进作出贡献;在与列强谈判的过程中曾尽力维护民族利益,且他只是整个清王朝外交政策的执行者;至于镇压太平天国,则是由其身份决定的,是其职责所在,我们不可苛求于他。对于这种观点,只要其有理有据,我们切不可简单地斥为“异端邪说”,并一概抹杀,而应予以鼓励。这样做,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勇于发表不同观点和看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而不是让他们人云亦云、鹦鹉学舌。
    五、采用联想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教师在帮助学生建立相对完整的主体知识体系和弄清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就某一问题进行灵活的、开放的联想、迁移和重组,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或说明新的问题,这便是联想式的教学方式。具体方法主要表现为结合其他各学科知识和结合课外知识进行历史教学。
    教师还可通过多数同学可能熟知的或学生通过积累所了解的课外知识进行历史联想式教学。这些课外知识可能来自某些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电视报纸新闻、网上资料、地方志以及民间传说等。进行这样的联想和知识迁移更能让学生理解历史与现实不可分割的联系。例如,讲到“新中国的外交”,可以提到电影《周恩来外交风云》中表现的周恩来的风采和外交成就;讲到两极格局结束的影响,可联系到两次海湾战争、巴以冲突和科索沃问题等局部战争。
    如果把历史课本知识比作一碗水,那么以前传统教学模式便是教师强行把这碗水一口气灌到学生的嘴里,并要求其吞下去。这难免会使许多学生无法接受,甚至会喝坏肚子。新课改形势下,采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仪器、设备和利用时髦的探究式、启发式、讨论式、开放式等科学的教学手段,无疑是力图发给每个学生一把勺子,让学生把这碗水一勺子、一勺子地慢慢喝下去。但这还不够,因为水虽然能为人体新陈代谢提供必需,然而如果这是一碗未经净化的生水,喝下去会伤害身体,抑或仅仅是一碗白开水,则会让饮用者感到索然无味。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把“水”烧开,并给水加些调料,如糖、盐、味精或其他佐料,最好将这碗水变成既美味可口又营养丰富的饮品或汤羹。这样学生不仅会争着抢着主动去喝,而且喝下去后会身格强健、身体健康。而这一给水加热,添料的过程正是联想式教学所能完成的使命。
    以上几种方法是自己在教学中的初浅尝试,认识还很肤浅,、愿与同行们共同探讨,望多多指正。

校址:宿豫区扬子江路3号 联系电话0527-84492686  © Copyright 宿迁市宿豫区实验高级中学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3033554号-1  
咨询电话
电子邮箱
扫二维码
 云桌面
云眸普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