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教学

通知 / 公告

首页 > 教研教学 > 课程改革

宿豫实验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供稿:0  点击次数:2963  发布日期:2021/11/22 20:37:53

宿豫实验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对推动素质教育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保证我校新课程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江苏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试行)》,紧密结合学校实际,目标明确、步骤清晰、措施具体、积极稳妥地开展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具有马陵中学特色的、适应时代要求的、充满活力的课程改革体系,促进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性人才奠定基础。

二、改革实验工作的基本目标和任务

1.全面实施并验证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与实验教材,为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完善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2.立足我校的实际,探索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方式和途径,为新课程方案的推广提供有益的可以借鉴的经验。

3.通过实验工作的开展,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探讨在新课程下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机结合,完成从传统的教育观念到现代的教育观念的转变。

4.大力开展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推进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加强教学管理的研究,构建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

5.探索评价制度的改革,建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发展性评价制度和教育教学水平检测体系。改革校内评价方法,推进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功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教师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6.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原则,全面加强学校所有人员的继续教育,继续教育不光是教师的事情,是学校内所有人员的事情,学校内所有人员都需要改变观念,用现代的教育理念指导工作,真正做到学校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使每个学生在高中的学习生活都得到发展。

7.通过课程改革实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逐步建立适应管理体系,开发多样的课程资源,逐步建立起以校为本、与时俱进、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从而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三、改革实验工作的基本原则

1.实事求是的原则: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既不能缩手缩脚,又不能不切实际,要正确的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对我们所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要正确的对待,而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量力而行,积极积累经验,为以后工作的开展打下一个非常好的基础。

2.思想先行的原则。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关每位同学的健康发展。要通过广泛的思想教育,使广大干部和教师充分认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树立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把新课程试验变成每个人的自觉行动,把新课程试验变成每所学校的自觉行动,将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学校的终极目标,是一所学校工作的全部,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的标志,所以思想先行应作为一所学校的头等大事来对待。

3.科研引领的原则。新课程试验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工作,需要坚实的教育科研支撑。学校要在充分借鉴教育研究部门及我省新课程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激发和调动广大教职工试验新课程、研究新课程的积极性,形成以校为本的研究机制,积极探索我校实施新课程的有效途径和形式。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课程改革实验是一项开创性的工程,课改实验将要牵涉到多方人员参加,因此,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科学理论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协调各部门参与者的活动。课程改革也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创造性工作,只有不断实践,才能总结经验,突破原有课程体系的羁绊,闯出一条课改新路。实验人员观念与行为到位是保证课改运行的两个不可或缺的动力。在实验过程中,既要摒弃那种先观念、后操作或理论灌输与行为转变脱节的做法,又要反对缺乏先进观念引导、用旧经验老做法来进行新实验的蛮干,把观念转变和行为转变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促进课改实验顺利进行。

5.协同推进原则。新课改离不开各方面的紧密配合,协同作战。要积极倡导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与专家学者之间的互动、合作与对话;加大开放办学力度,加强学校与社区、家庭的联系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互补,为新课程实验工作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6.以人为本原则。要注重创设尊重人才、鼓励创新、民主开放的学校管理氛围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实验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改革实验的重点和难点工作

1.学校课程设置方案和开课计划的制定。学校课程设置方案和开课计划要符合国家新课程方案的刚性要求,体现新课程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色,同时要考虑充分利用学校教师、教室等资源,并保证学生有机会多修习一些与高考紧密相关的科目和模块。

2.学生选课指导和个性化修习计划的形成。长期以来过于集中的教育体制使不少学生缺乏主动性,没有个性,没有主见,容易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班主任、任课教师要在与学生的密切接触中观察和认识学生,判断他们的个性,认识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帮助其制定符合自身特点和社会需要的课程修习计划,选取最能挖掘学生潜能的学习内容和方式。

3.基于学校的课程建设、课程资源开发和管理工作。深刻理解新课程方案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的创新性,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探索适合于我们学校实际情况的校本课程,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发挥其最大的效能,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

4.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要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以抓好学校骨干教师的新课程培训为切入点,以全员培训、整体提高为目标,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校的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规划和计划。根据上级的要求,组织好教师的通识培训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培训以及实验教材的培训。结合我们学校实际,校本培训是师资培训的重要途径。

5.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和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重视和加快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组织和鼓励广大教师密切结合教学实践,积极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研能力和水平,使新课程的实验过程成为教师自身不断成长的过程。

6.创建发展性评价体系和教学监测机制。研究开发切实可行的高中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案和教学监测方法,构建发展性评价制度与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特别是关于学生成长记录评价的操作与管理方法,保证学生成长记录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五、新课改组织机构和人员安排

为确保实验成功,切实加强对新课程改革的领导,及时沟通和反馈各环节运行情况,学校拟成立以下实验工作组织机构:

(一)学校课程实施领导小组

  长:

副组长:

  员:

学校课程实施领导小组职责:承担课程实施的领导和协调工作,把握课程实施工作的方向,提供后勤服务保障。

(二)学校课程实施办公室

主任:

成员:

学校课程实施办公室职责:负责组织课程具体实施工作,制定实施方案,组织实施指导、经验交流,成果推广验收,与上级课改管理机构保持联系,接受指导并获取信息,制定教师培训计划,负责对课改材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总结。

(三)学科课程实施研究组

  长:各学科学科组长

副组长:年级学科备课组长

成 员:各学科教师

学科课程实施研究组职责:负责组织课程课程实施的具体研究和操作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组织各科教师进行课程的实践活动;总结经验教训,收集课程个案,做好课程实施成果的收集、分析和整理;与第一线参加课程实践的教师保持联系,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提出调整意见。

(四)学生课程实施活动组

  长:学生会主席

副组长:学生会副主席

  员:各年级的学生代表

学生课程实程活动组职责:负责学生在课程实践中的意见和建议的反馈;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有关信息;必要时协助组织学生参加有关课程的实践活动;向参加课程的教师及时提供课程个案,做协助教师做好课程个案的收集、分析和整理。

六、改革实验工作的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成立学校课程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和协调,使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理解、支持、配合、参与课程改革。

2.政策保障:对参与课程实施,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在确定教师工作量、职评、聘任、评优等方面优先考虑,为课程实施提供充分的支持。

3.经费保障:设立新课程实施专项经费,每年拨付相应的款项用于课程实施的有关活动,确保经费落实,努力满足新课程对教学设施和办学条件提出的要求,为课程实施的顺利进行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安排必须的课程实施专项经费,对课程实施中取得的优秀教学成果给予奖励。

4.加强舆论宣传。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向家长、全社会广泛深入宣传高中课程实施的止的、任务、意义、内容及阶段成果,努力营造有利于新课程实验的良好社会氛围,及时了解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争取全社会对实验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七、学校管理制度的调整和改革方案

近几年,我校适应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和教育事业发展的新需要,进行了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充实了管理干部,进行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创新。现有的机构设置和管理制度基本适应进行新课程试验的要求。各部门和年级在学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领导下,既分工明确,又能能力协作,密切配合,基本能保证新实验实施工作的顺利进行。

八、高中三年课程方案

国家对高中新课程的规定:普通高中学制为3年,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暑假、节假日)11周,每学年分为两个学期,每个学期分为两个学段,每段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

课程由必修、选修Ⅰ、选修Ⅱ组成。

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是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之一。国家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选修Ⅰ课程,是根据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适应学生不同潜能和发展需要、分类别分层次设置的。

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选修Ⅰ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学习领域共8个,包括语言与文学(语文、外语)、数学、人文与社会(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一部分)、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一部分)、技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艺术或音乐和美术)和综合实践活动。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技术等12—13个,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

校本课程、地方课程为选修Ⅱ课程模块,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

新课程实行学分制。学分以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学生学习一个模块并通过考核,即可获得学分。

每个模块通常为36学时,相当于2学分。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每个模块原则上为18学时,相当于1学分;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形式是课题研究,计15学分,学校根据具体情况,指导学生确定课题研究和学分;社会实践共2周,2学分,社区服务按照工作日计算,10个工作日计2学分。

九、高中三年学生修习要求

高中学生在校修习课程三年,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必须获得一定学分,三年中获得116必修学分,在选修Ⅱ中至少获得6学分,总学分达到144方可毕业,达到毕业所需的144学分后,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意愿,安排课程,凡是新选课程并通过考核的,继续计算学分。

8个领域的必修课程共116个学分,其中:

语文、外语、数学各10个学分;思想政治8学分,历史、地理、生物各6学分;物理学科必修和必选共6学分;化学学科必修和必选共6学分。

艺术(或者音乐、美术)、社会实践各6学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各4学分,体育与健康中田径1学分、健康教育1学分和选学9学分,研究性学习15分,社区服务2学分。

学校应当要求所有学生修习选修Ⅱ(地方、校本课程)课程至少6学分。有较高学习要求的学生必修课程外,应当继续修习选修Ⅰ,包括:语文科目至少选学8学分;数学科目至少选学系列1或系列2和系列4中的8学分;外语8级要求至少选学6学分,外语9级则应再选学6学分。

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领域中至少选择2科目,每科目至少2模块4学分,其中物理科目应当在系列3中选学;艺术、体育特长学生不受此限制。

马陵中学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与必修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体系。校本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贯彻落实《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教基[2003]6号)、《江苏省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建设指导意见(试行)》等文件精神,切实推进我校新课程改革,提高学校课程建设及实施的整体质量,促进学生全面而主动地发展,特制定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一、校本课程的内涵与地位

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从理论上说,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主要有以下三类:一是课程方案中的选修II;二是综合实践活动领域;三是其它学习领域中相关科目或模块及其具体内容。校本课程是学校在认真实施国家与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在明晰学校办学宗旨、育人目标的情况下,根据国家教育方针、课程管理政策和课程计划,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地评估,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学生在高中阶段至少须获得6个校本课程学分。

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以学校课程建设为中心,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进步与发展。

二、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要求学生整体参与。课程实施既坚持教育目标的整体优化,又考虑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整体协调。

2.主体性原则。让教师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以生为本原则。课程设计要立足学生的学情,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兴趣与经验,运用相应的方法,施以相应的教育,为学生健康而富有个性地发展提供课程保障,使每个学生各自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发展其特长。

4.民主参与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充分体现人本思想,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学校要创造机会,鼓励师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参与课程建设。积极倡导社会各界和家长的参与,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课程资源和课程特色培育。

5.量力而行原则。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校内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课程资源,努力把蕴藏于师生中的生活经验、特长、爱好转化为课程资源,并进行独立、合作开发和研究。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式

1.选用和改编。即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开发。在语文、数学、科学、社会、艺术、体育等各课程中发现最能体现地方和学校特色,能适应本地区、本校及学生不同发展需要的课程题材,挖掘相应的课程资源,设计有创意的课程主题和课程单元。也可借鉴、移植其他地区校本课程的开发成果。

2.新编和重组。即在国家课程计划给学校留出的空间内对校本课程进行自主开发。要注意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在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等方面体现创造性。

四、需求评估

1.是学校形成办学特色和品牌的需要。我校始建于1822年,现为江苏省三星级高中。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始终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特别是近年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培养具有浩然正气、大爱情怀、创新智慧的现代人”的办学理念。致力实现“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由知识教育向能力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三个根本性转变。面向全体、实现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全体马陵人的共识。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走科研兴校道路,努力创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就是学校发展战略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2.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校本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等良好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学校是教师展示才华的地方,是教师追求幸福的地方,教师的幸福感来自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近年以来,教师年龄结构日趋年轻化,青年教师已成为我校教师队伍的主体,实现自身专业发展和快速成长已成为我校广大青年教师的共识和追求。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够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4.校外环境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资源保证。我校地处革命老区,旅游资源、佛教文化、饮食特色和人文景观都为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它们既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所触及不到的内容,又是学生熟悉但往往了解不深或容易忽略的内容。

五、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激励和促进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选择个性潜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进一步拓展学生知识领域,主动学习,发展批判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2.教师发展目标。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增强教师课程意识,提高课程开发能力,发挥个性特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3.学校发展目标。在扎实、稳步推进的基础上开发出具有马陵中学特色的校本课程,逐步总结提炼出校本课程开发的开发机制、评价机制和改进机制,从而推进我校素质教育的开展,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打造学校品牌。

六、校本课程开发门类

按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目标分为人文教育类、科技教育类、体艺教育类、生态与环境教育类、心理健康教育类五大类。

人文教育类:通过人文文化的学习,提升学生人文文化品质,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和进行交流的能力。

科技教育类:通过各种科技自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思考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体艺教育类:通过体育项目和艺术活动,陶冶学生情操,增强艺术修养,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审美能力。

生态与环境教育类:通过学习生态环境知识,培养学生生态与环保意识。

心理健康教育类:通过心理健康辅导,促进心理素质的提高。

七、校本课程的实施

1.流程:教师申报→课程审核→学生选课→课程调整→编班调整→课程开设

2.步骤:(按学期实施)

第1周:教科室、年级组制订学期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健全制度。

第2周:评估学生对校本课程的需求,确定课程开发的重点。

年级组、教科室发放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申请表。

第3周:教师确定校本课程选题,申请表交年级组。

年级组选配校本课程开课教师。

公布校本课程开设科目、指导教师及课程说明等,学生自主选择课程。

统计学生选课情况,调整各校本课程科目学习人数。

年级组确定校本课程的开课形式。

开课教师制订学期计划,上交年级组、教务处、教研室检查。

按校本课程实施计划,整合原有教材资源,编写本学期使用教材,开始实施校本课程。

第4-18周:

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研讨教材教学策略,提高教师对教材的驾驭能力;

定期检查、记录、测试,反馈实施情况,对出现问题进行调查与诊断;

教师按学期对教材内容、使用、学生学习效果进行阶段性的总结评价。

第19周:教师整理好校本课程教材交教研室、年级组;

教师进行反思性评价,写出校本课程分析报告;

教研室、教务处、年级组发放学生问卷,对教师进行评价。

八、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评价

对教师的评价

1.评价内容

(1)教学计划对发展学生个性的合理性;

(2)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时代性、层次性、综合性以及地方特色的体现;

(3)对所教每一个学生的关注程度;

(4)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的投入程度;

(5)教师在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过程中其专业水平的提高程度;

(6)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所取得的教学效果等方面。

2.评价的方法

(1)教师自我评价

教师在课程开发与实施以及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以不断提高自己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能力。

(2)学生评价

在校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及完成后,可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个别调查等方法了解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并以此了解学生的需求,以不断提高校本课程的质量,使之更加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地方特色。

(3)学校评价

学校成立评价小组,通过听课、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检查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情况、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教学安排、教学实效等给教师作出一定的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

1.评价内容

(1)在知识或技能的某些方面获得进一步的拓宽或提高;

(2)兴趣爱好和潜能得到进一步开发和发展;

(3)学会选择并作出决策,能根据自身的基础、兴趣爱好和社会发展需要选择拓宽内容与方向;

(4)在综合实践能力方面得到提高;

(5)在自学能力、合作能力、批评性思维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得到增强;

(6)勇于探索、积极创新、自觉钻研、进取向上的精神得到培养。

2.评价的方法

(1)自我评价:由教师确立评价项目和评价方法或由学生自己确立评价的项目和评价的方法,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2)教师评价:由教师通过观察、交流、学习过程中的情况记录,以及各种形式的问卷、多种形式的作业以及书面考核等对学生进行评价。可从学生的出勤情况、学生的学习态度、对该课程学习的投入程度、取得实效等方面考虑。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考核评定,评定一般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四等。

3.学分的认定

对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评价采用学分制,每一专题安排9课时或9课时的倍数,其中每9课时按0.5学分计算,学生每一学年须完成2个学分。

学分的认定应考虑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不同的学时给不同的分数;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由任课教师综合考核后给出一定的分值;三是学习的客观效果,包括教师采取适当方式进行的考核和学生在学习中取得的各种形式的成绩。

三个方面的因素中要以学生参与学习的学时量的考核为主,过程与结果为辅。

九、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保障措施

1.领导组织保障,成立校本课程开发实施领导小组:

组 长:       负责校本课程的总体策划,宏观调控。

副组长:       负责组织落实、协调、检查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的相关工作。

组 员:       各中心组长 班主任 备课组长等

各成员配合组长、副组长开展工作。

2.管理制度保障,建立并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课程申请与审议制度、教师岗位职责、课程评价制度、激励制度、学生选课与编班制度等。

3.人员队伍保障:

开课教师实行统一管理,发挥教师的特长优势,激励教师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加强教师的进修培训。通过理论学习、专题研讨、重点培训、实地考察、定期交流等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不断提高对校本课程的认识,促进校本课程顺利实施。

4.经费保障:

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中必需的设备、经费、器材、时间、场地、服务等资源,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评估,统一调配,提供保障,充分利用。设立专项经费,满足校本课程开发经费的需求,对在校本开发过程中成绩突出者给予表彰、奖励。

宿豫实验高中校本课程评价制度

校本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要求结合学校教育资源、办学特色等开发的、满足学生发展而设置的课程,对丰富和充实课程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学校争办特色学校,丰富学校校园文化,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具有指导意义。为促进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等工作扎实有效开展,特制定本评价制度。

一、评价原则

1.评价程序的过程性原则。将评价贯穿于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全过程,重点评价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积极性,评价学生的参与体会。

2.评价方式的激励性原则。结合学生的活动过程及研究结果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发挥特长,施展才能,创设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组织与学习环境。

3.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原则。根据学生在校本课程中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实践体验、方法和技能的掌握进行全面评价。

4.评价手段的多样性原则。评价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书面材料评价与学生口头评价、活动展示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方法。

二、评价标准

从以下“五性”对课程进行评价:

——人文性。具有浓郁的家乡色彩、学校特色,融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于一炉,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综合性。有机地整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以多种学习方式有效地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

——生成性。促使学生在一系列亲身经历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又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下,生成我们的校本课程。

——开放性。以开放的体系、开放的内容、开放的学习形式,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不同程度上有不同的发展。

——实践性。采用学生活动的方式组织内容,以探究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三、评价内容

包括课程方案、课程实施、学生学业成绩。

1.课程方案评价的要素主要有:课程目标是否符合学校的办学宗旨,目标是否明确、清楚;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否合适,所需的课程资源是否能够有效获取,内容的设计是否科学;课程组织是否恰当,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课程评价的方式方法是否恰当;整个课程方案是否切实可行;等等。

2.课程实施评价主要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定。教务处、教研室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对教师进行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主要是五看:一看学生选择该科的人数,二看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三看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反映,四看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五看教师的教学案例、教案等。评价要有利于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

3.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不采用书面考试或考查的方式,主要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方法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作出评价,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展。对学生评价主要是“三看”:看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作好考勤记录;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检测等形式展示,并将成绩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内。每修完一门课程,若达到合格要求,记学分1分,若不合格可以通过重修获得该学分。

校址:宿豫区扬子江路3号 联系电话0527-84492686  © Copyright 宿迁市宿豫区实验高级中学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3033554号-1  
咨询电话
电子邮箱
扫二维码
 云桌面
云眸普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