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工作

通知 / 公告

首页 > 德育工作 > 心理健康

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应知应会手册

供稿:  点击次数:3844  发布日期:2022/9/1 13:44:23

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应知应会手册

一、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分类

不良行为问题

A、 青少年不良行为问题界定

青少年不良行为问题就是指发生在青少年年龄阶段中违反社会期望和社会规范的一种不良的行为模式。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青少年品行问题主要有偷窃、欺骗、暴力行为、逃学和离家出走行为、赌博、吸烟、乱服麻醉药品、不正当的性行为、打架、考试作弊、迷恋网络游戏等。

B、 判断青少年不良行为问题的标准

第一个是年龄标准。青少年年龄应低于18岁,如果是18岁以上的,应判断为反社会人格障碍。

第二个是行为标准。品行失调的持续时间至少满6个月,同时至少具备下列情况中的3条内容:

1、 不止一次地在被窃者不在场的情况下偷窃,包括伪造;

2、 离家出走,至少有两次整夜不回家,或是一次出走而不再回家;

3、 经常说谎(不包括为了避免挨打或为了摆脱性骚扰而说假话);

4、 未经允许经常偷盗他人重要物品;

5、 经常逃学,年龄较大的也有表现为经常旷工;

6、 未经他人允许,擅自闯入别人的住宅、建筑物或汽车;

7、 蓄意毁坏他人的财务;

8、 残忍地虐待动物;

9、 性骚扰TA人等;

10、 不止一次地在打架斗殴中使用凶器;

11、 经常主动地无端挑起斗殴;

12、 当着被害人的面行凶抢劫、敲诈勒索等;

13、 虐待他人。

C、 青少年不良行为问题按程度不同可分为

轻度:指青少年的不良行为问题刚刚符合或稍微超过上述某一条款,而且只对他人造成轻微的损伤;

重度:指青少年的不良行为问题超过上述多个条款,而且对他人造成了较大程度的损害;

中度:指青少年的不良行为问题的数量和对他人的损害程度,介于轻度与重度之间。

身心健康状态

A、 身心健康界定

身体无疾病不虚弱、心理无障碍、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适应社会生活能力,只有当这三方面的状态都达到良好时,才是完全意义上的健康。

B、 身体健康五快标准

吃得快:说明消化系统功能好。

拉得快:说明吸收系统功能好。

走得快:说明身体运动功能好。

说的块:说明思维反应表达好。

睡得快:说明神经系统协调好。

C、 心理健康三好标准

性格好:情绪稳定,性格温和,意志坚强,豁达乐观。

处事好:问题看得清,自控能力强,社会适应好。

交际好: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对人热情。

心理亚健康状态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四位一体(即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健康、道德健康四位一体)的全新定义,心理亚健康是指在环境影响下由遗传和先天条件所决定的心理特征(如性格、喜好、情感、智力、承受力等等)造成的健康问题,是介于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脑力疲劳、情感障碍、思维紊乱、恐慌、焦虑、自卑以及神经质、冷漠、孤独、轻率,甚至产生自杀念头等。

简单的说,心理亚健康状态是界于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之间的状态,是正常人群组中常见的一种亚健康状态,它是由于个人心理素质(如过于好胜、孤僻、敏感等)、生活事件(如工作压力大、晋升失败、被上司批评、婚恋挫折等)、身体不良状况(如长时间劳累、身体疾病)等因素所引起。

学生心理亚健康十大早期信号:

1、 学生效率低:记忆力明显下降,好忘事,优柔寡断,缺少朝气,做一件事总要磨磨蹭蹭,一拖再拖。

2、 竞争意识退化:对学业没有创新思维,常感到空虚乏味,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

3、 自卑心理:一个人独处时,常常会长吁短叹,与世无争,面对外面的精神世界,往往感到自己已经落伍了。

4、 反应异常:一方面,有时候对人际关系特别敏感,总觉得家人及周围的人在与自己过不去,疑窦丛生;另一方面,有时想置身于众人之外,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视而不见,反应冷漠。

5、 固执己见: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想以自己为中心,按自己意愿行事。

6、 疏散懒惰,精神不振:常感到精力不支,好静恶躁,睡意绵绵。

7、 性格孤僻:喜欢独来独往,我行我素。尤其是不愿意面对陌生人,常借口逃避与陌生人接触。

8、 思维迟钝:面临突发事件时,往往束手无策,慌张无主,抓耳挠腮,不知怎么办才好。

9、 情绪恍惚:喜欢沉湎于往事的回忆,感情脆弱,情绪儿童化,时冷时热,对那些没有什么价值的东西反应兴趣浓厚,喜欢唠叨,又不管他人爱听不爱听。

10、 性情急躁:生活中越来越容易感情用事,言行中理智成分越来越少。更容易曲解他人好意,听不进别人意见,不冷静,一触即发。

一般心理问题

A、 一般心理问题界定

心理问题是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B、 一般心理问题诊断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 现实引起

由于现实生活、压力、挫折等因素引起内心冲突,并因此而体验到厌烦、后悔、懊丧、自责等不良情绪。

2、 时间不长

不良情绪不间断地持续满一个月,或不良情绪间断的持续两个月仍不能自化解。

3、 理智控制

情绪反应仍在理智控制下,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态,基本维持正常生活、学习、交往,但效率有所下降。

4、 没有扩散

自始自终,不良情绪激发因素仅仅局限于最初事件,其他事件不引起此类不良情绪‘’

C、 一般心理问题判断标准

1、 一般心理问题具有特定的情景性

正常心理活动中的过度反应尽管也有明显的情景,如第一次登台表演、第一次驾车外出时的过度紧张等,但这种情景性是极其广泛的,大凡“第一次”都有可能产生这种过度反应,因为“第一次”碰到某种情景,无经验可言,心理准备就有可能不足而张惶失措。同时,正常心理活动中的过度反应也能因某种情景的反复出现使之不断适应而逐步缓解以致消失,如经常登台演出,经常驾车外出,则必定习以为常,而不再出现过度紧张反应。然而一般心理问题作为心理异常的一种表现则不然,即一般心理问题仅由特定的情景所诱发,在其他情景中则不会出现。如学生考试情景中的过度紧张反应(心悸、手颤抖、冒冷汗等)只对“考试情景”“ 情有独钟”,在其他情景即使是在第一次出现的情景中也不会产生如此强烈的心理反应。而且即使特定情景屡屡出现,如考试情景反复出现,具有对考试存在过度紧张反应的学生,也不会由于逐渐适应而有所缓解,甚至有的学生还会愈演愈烈,出现恶心、呕吐、眩晕甚至昏厥等使人难已理解的剧烈反应。当然如果对考试情景的过度反应应不断适应而有所缓解乃至消失,则就不能列为一般心理问题,或者一般心理问题也已得到了自我矫正。

2、 一般心理问题具有偶发性和暂时性

一般心理问题并不是经常出现也不是持续出现的,只有在为数不多的特定情景的刺激下才会发生,而在其他情景中则不会出现类似心理问题,即具有某种一般心理问题的人,在大多数非特定情景的时间里,并不表现出心理异常问题。如对考试具有过度紧张反应的学生,在其他非考试情景的大多数时间里都表现正常,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同时,一般心理问题也不稳定,大部分一般心理问题都会自行缓解甚至自行矫正,有的一般心理问题也会累积、迁延、演变而发展成其他更为严重的心理异常。如对考试情景的过度紧张反应就会或者因心理自我调整而逐渐缓解、消失,或者久而久之演变为考试恐惧症。

3、 一般心理问题不存在心理状态的病理性变化

一般心理问题是轻微的心理异常,是正常心理活动中的局部异常状态,不存在因性精神活动损害而伴随的诸如自知力和定向力缺损、智力迟滞、情感淡漠、病态幻觉、妄想以及各种程度的意识水平降低和丧失等病理变化现象。也就是说,一般心理问题不存在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的病理性症状,不存在于常人比较有明显不同的各种病理性精神症状。这是区别其他类型心理异常的最显著的标志之一。

严重心理问题

严重心理问题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严重心理问题,有时伴有某一方面的人格缺陷,心理冲突是常形的,持续时间限在半年之内。临床上,社会功能破坏程度,也可以作为参考因素予以考虑,如果出现严重心理问题后的一年之内,求助者在社会功能方面出现严重缺损,那么,应作为可疑神经症或其他精神障碍对待。

严重心理问题诊断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 刺激强大

诱因是较为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从而体验到悔恨、冤屈、失落、愤怒、悲哀的痛苦情绪;

2、 时间较长

从产生痛苦情绪开始,痛苦情绪间断或不间断地持续时间在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

3、 常常不能自控

多数情况下,会短暂的失去理性控制,对生活、学习和社会交往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4、 问题泛化

痛苦情绪不但能被最初的刺激引起,而且是与最初刺激相类似、相关联的刺激。

神经症

神经症是指不具有明确的器质性改变的精神障碍,患者具有相当高的洞察力,并未丧失对现实的分析能力。一般来说,患者对自己疾病的主观体验和空想不与外部的现实混同。其行为虽然发生,即使发生严重异常,一般来说只限于社会能接受的状态,人格仍保持完整。另外,作为症状,包括过度的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癔症等。

它的特点是:

1、 不协调性

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与其生理年龄不相称或反应方式与常人不同。如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方式明显异常。

2、 针对性

往往对障碍对象有强烈的心理反应(包括思维、信维及动作行为),而对非障碍对象可能表现很正常。

3、 损害较大

可能使当事人不能按常人的标准完成社交活动,不敢与异性交往等某项(或某几项)社会功能。

4、 需求助于心理医生

此状态者大部分不能通过自我调整和非专业人员的帮助而解决根本问题。心理医生的指导是必须的。

二、常见神经症常识

抑郁症

抑郁症界定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低,悲观,思维迟缓,缺乏主动性,自责自罪,饮食、睡眠差,担心自己患有各种疾病,感到全身多处不适,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抑郁症是精神科自杀率最高的疾病。抑郁症目前已成为全球疾病中给人类造成严重负担的第二位重要疾病,对患者及其家属造成的痛苦,对社会造成的损失是其他疾病所无法比拟的。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对抑郁症缺乏正确的认识,偏见使患者不愿到精神科就诊。由于民众缺乏有关抑郁症的知识,对出现抑郁症状者误以为是闹情绪,不能予以应有的理解和情感支持,对患者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使病情进一步恶化。

青少年抑郁具体症状

情绪:目光垂视、呆滞无神,表情冷漠,易激怒,敏感,好发脾气,焦躁不安,厌倦,胆小,羞怯,孤独,注意力不集中,易受惊吓,常伴有自责自罪感,认为自己笨拙、愚蠢、丑陋、没有价值,灰心丧气,自暴自弃,唉声叹气,对周围的人和事不感兴趣、退缩、抑制、没有愉快感等。

行为:多动,攻击别人,害怕去学校,不愿社交,故意回避熟人,不服从管教,冲动,逃学,表达能力差,成绩差,记忆力下降,离家出走,甚至有厌世和自残、自杀行为等。

躯体:睡眠障碍,食欲低下,体重减轻,疲乏无力,胸闷心悸,头痛,胃痛,恶心,呕吐,腹泻,遗尿遗屎等。这类情形常容易被误诊为躯体疾病,但是吃了药以后“病”也无好转迹象。

青少年抑郁症的危害

引发心理行为异常

青少年心理抑郁症患者只有靠自己忍受,以致造成心理和精神上的巨大压力,并陷入、烦恼、孤独、恐惧等症状中不能自拔,会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目前部分学生存在的精神低落、生活空虚、心理承受能力低、社会适应能力差、专业知识缺乏兴趣、学习效率下降、人际关系冷淡及说谎、考试作弊、破坏公物、畸形消费等厌学现象和吸烟、酗酒及焦躁易怒、打架等违纪行为,都是很好的证明。

弱化社会适应能力

青少年心理抑郁症给学生带来的精神痛苦和折磨,有时超过躯体的心理疾病,甚至影响着一生的生活。青少年一般不愿将自己的病情告知于人,渐渐形成封闭、内向、孤僻的性格后,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也逐渐弱化,无疑会给青少年未来的社会行为,尤其是就业,带来不利影响。精神残疾乃至自杀。

青少年自身没有多少抵抗力,心理和大脑都没有发育完全,长期的处于抑郁、孤独、情绪低落等这样的不良状态会越发的刺激受伤的大脑神经,最终造成精神残疾。此外,青少年心理防御能力是非常弱小的,忧郁的心理很容易让他们走上自杀的道路,如今平凡的高中生自杀现象就可以看得出。

面对抑郁症患者,家属应注意什么?

(1) 心理护理:由于抑郁症患者常缺乏自信、悲观甚至绝望,家属应多与患者交谈,随时掌握其思想动态,经常给予帮助和鼓励,帮他们树立信心。

(2) 密切观察:家属应加强观察,严防抑郁症患者发生自杀、自伤等行为。

(3) 督促用药:家属应督促患者用药,尤其是病情好转处于康复期的患者,千万不可病刚好就停药,这会增加复发机会,停药与否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4) 生活护理:注意调理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对病情较轻者,应鼓励他们多活动,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作和参加轻松愉快的活动,如听音乐、下棋、跳舞、养鸟、养鱼等。

(5) 鼓励社交:鼓励患者回到亲朋好友的社交圈子中,接受他人快乐的感染,获取社会支持的力量。

焦虑症

焦虑症界定

焦虑症是神经症这一大类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可分为慢性焦虑广泛性焦虑和急性焦虑发作惊恐障碍两种形式主要表现为无明确客观对象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还有植物神经症状心悸,手抖,出汗,尿频等)。

注意区分正常的焦虑情绪,如焦虑严重程度与客观事实或处境明显不符或持续时间过长,则可能为病理性的焦虑

临床表现

1、慢性焦虑广泛性焦虑

(1)情绪症状在没有明显诱因的情况下,患者经常出现与现实情境不符的过分担心,紧张害怕这种紧张害怕常常没有明确的对象和内容患者感觉自己一直处于一种紧张不安、提心吊胆恐惧害怕忧虑的内心体验中

(2)植物神经症状头晕胸闷心慌呼吸急促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等躯体方面的症状

(3)运动性不安坐立不安,坐卧不宁,烦躁,很难静下心来

2、急性焦虑发作,惊恐发作,惊恐障碍

(1)濒死感或失控感在正常的日常生活中,患者几乎跟正常人一样而一旦发作时有的有特定出发情景,如封闭空间等患者突然出现极度恐惧的心理体验到濒死感或失控感

(2)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同时出现如胸闷心慌呼吸困难出汗全身发抖等

(3)一般持续几分钟到数小时发作,开始突然发作时意识清楚

(4)极易误诊,发作时,患者往往拨打120急救电话去看心内科的急诊尽管患者看上去症状很重,但是相关检查结果太大多正常,因此往往诊断不明确后患者极度恐惧,担心自身病情往往辗转于各大医院各个科室做各种各样的检查,但不能确诊,既耽误了治疗也造成了医疗资源浪费

3、恐怖症包括社交场所,特定等恐怖

恐怖的核心表现为急性焦虑发作一样,都是惊恐发作不同点在于恐怖的焦虑发作是由某些特定的场所或者情境引起,患者不处于这些特定场所或情境时,不会引起焦虑例如害怕社交场合或者人际交往,或者害怕某些特定的环境如飞机广场拥挤的场所恐怖症的焦虑发生往往可以预知患者多采取回避行为来避免焦虑发作

强迫症

界定

强迫症是以强迫症状为主要临床相的一类神经症。常在青少年期发病,多数缓慢起病。无明显诱因,其基本症状为强迫观念和强迫意向,常伴有强迫动作或行为,可以以一种为主,也可以集中症状间而有之。

强迫观念

为基本症状,也最常见。其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与反强迫同时存在,两者的尖锐冲突使患者焦虑和痛苦,患者体验到冲动或观念来自于自我,但违反他的意愿,遂极力抵抗和排斥,但无法控制。患者意识到强迫症状是异常的,但无法摆脱。常见的有强迫怀疑、强迫回忆、强迫性对立思维等

强迫行为

强迫行为往往是患者为减轻强迫观念引起的焦虑,而不得不采取的顺义性反应行为。常见的有强迫检查、强迫询问、强迫清洗等,也有的表现为重复某一在别人看来不合理、甚至可笑的动作,称为强迫性动作。有的做某件事情时,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丝毫不能违背,如穿衣服时,必须先穿左侧或系扣从上到下,一旦有错,必须重新开始,称为强迫性仪式动作,此时精神痛苦,可相对减轻,但此时社会功能明显受损。

强迫意向

患者体验到想要做某种违背意愿的动作或行为的强烈内心冲动。患者明知道不应该,自己努力控制,但却无法摆脱这种内心冲动,如患者总有拿刀杀自己的家人的冲动等,尽管这是内心冲动十分强烈,但却从未付诸行动。

三、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

根据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定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脑的机能”,理解心理正常与异常应从心理活动本身的特点去考虑: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因为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应,所以任何正常心理活动和行为,必须就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性。不管是谁,也不管是在怎样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中,如果一个人说他看到或听到了什么,而客观世界中当时并不存在引起他这种感觉的刺激物,那么,我们必须肯定,这个人的精神活动不正常了,他产生了幻觉。另外,一个人的思维内容脱离现实,或思维逻辑背离客观事物的规定性时便形成妄想。这些都是我们观察和评价人的精神与行为的关键,我们称它为统一性(或同一性)标准。人的精神或行为只要与外界环境失去同一,必然不能被人理解。在精神科临床上,长把自知力作为是否有精神病的指标,其实这一指标也涵盖在上述标准之中。所谓无自知力或自知力不完整,是一种患者对自身状况的反应错误或称为自我认知统一性原则的丧失。

心理活动的内在一致性原则

人类的精神活动虽然可以被分为知、情、意等部分,但它自身确乎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这种协调一致性保证人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高度准确和有效。比如一个人遇到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会产生愉快的情绪,手舞足蹈,欢快的向别人述说自己内心的体验。这样,我们就可以说他有正常的精神与行为。如果相反,用低沉的语调向别人述说令人愉快的事,或者对痛苦的事做出快乐的反映,我们就可以说他的心理过程失去了协调一致性,称为异常状态。

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每个人在自己长期的生活道路上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心理特征。这种人格特征形成之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没有重大外界变革的情况下,一般是不易改变的。它总是以自己的相对稳定性来区别一个人与其他人的不同。如果在没有明显外部原因的情况下,这种修改的相对稳定性出现问题,我们也要怀疑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是否出现异常。这就是说,我们可以把人格的相对稳定性作为区分心理活动正常与异常的标准之一。比如,一个用钱很仔细的人突然挥金如土,或者一个待人接物很热情的人突然变得很冷淡,如果我们在他的生活环境中找不到足以促使他发生如此改变的原因时,我们就可以说他的精神活动已经偏离了正常轨道。


校址:宿豫区扬子江路3号 联系电话0527-84492686  © Copyright 宿迁市宿豫区实验高级中学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3033554号-1  
咨询电话
电子邮箱
扫二维码
 云桌面
云眸普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