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风采

通知 / 公告

首页 > 名师风采 > 解疑答惑

高中地理教学中劳动教育的渗透路径

供稿:  点击次数:2945  发布日期:2022/12/9 10:26:30

王先树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劳动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学科教育教学中将劳动教育渗透其中,不仅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地理学科是一门集自然和人文领域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其中蕴含有较为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因此,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地理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其优势,使学生能够在地理学习中充分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并且能够掌握劳动这项技能。 

    关键词:高中地理 劳动教育 渗透路径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劳动一直都是人们创造财富所唯一使用的手段。也就是通过劳动人们才能够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梦想,劳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2】在高中阶段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必须要让学生对劳动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劳动教育的渗透,正是让学生提高对劳动认识的一个最佳的途径。地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对教学方法的合理使用,将劳动教育更好的渗透其中,以确保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感悟劳动意义,树立劳动观念

    纵观高中地理教材的内容,其中不仅有丰富的自然地理知识,浓厚的人文文化氛围,还包含了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文化发展以及社会科学知识。新时代对人才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鼓励不同学科的共同发展,倡导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和道德观念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考虑到时代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注重发展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念,加强开展野外实习考察活动,将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相联系,鼓励“家校社”联合发展,为学生营造良好成长氛围,通过课堂内外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发挥劳动素养教育在育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3】

地理学科的教学本身就与真实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和生产劳动密切相关。地理学科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涉及的众多有关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不同层面的内容,为当前高中生劳动教育的推广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4】鲁教版高中地理课本分别介绍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发展、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必修一讲述了宇宙中的地球,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从圈层作用看地表与土壤,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介绍了地球的形成演化与自然地理变化,鼓励学生探究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能够熟练运用地形图探究地貌特征,了解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和防范措施,学会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必修二介绍了世界范围中的国家和地区以及中国的行政区划,向学生展示了人口与环境的共同发展变化,介绍了发展过程中的乡村与城镇、产业区位的选择以及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经济和交通的发展。鼓励学生了解人文地理的发展变化以及不同类型的发展战略,了解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科学性。选修一介绍了自然地理基础,进一步向学生展示了地球运动和地形变化,大气变化带来的不同天气系统和气候类型,水体运动的影响,自然环境特征的差异性和整体性,鼓励学生走出课堂,了解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了解二十四节气,学会运用地质简图、分析判断气候类型,了解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性,学会分析区域内的自然环境。选修二介绍了区域发展,以区域协调发展为宗旨,探究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并列举了上海市、亚太地区、我国南水北调、尼罗河流域和“一带一路”作为例子。认识地理环境,理解不同区域类型发展的独特性,这一部分内容列举了黄土高原地区,德国鲁尔区和珠三角地区,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将课本知识和世界区域发展紧密联系,扩展了学生的地理学习视野。选修三向学生重点介绍了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用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的联系,帮助学生构建人类发展和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的科学观念,强调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践行绿色发展,注重环境保护,维护国家安全。

    二、唤醒乡土情怀,培养劳动自觉

    中国是农业大国,人民对于土地活动有着直接而深刻的情感,同样的学生对自己的家乡也饱含着深切的情怀。【1】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的引入有关乡土地理的知识,帮助学生从最熟悉的身边环境走入地理学习,而且有部分学生在平时的课外实践中有着农业劳动的经验,教师可以鼓励其大胆发言,讲述自己在劳动过程中的经验和收获,让学生认识到农业发展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了解到二十四节气在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以鲁教版课程地理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为例,在进行课堂导入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向同学介绍自己的家乡,同时介绍自己家乡农业的发展以及特色果蔬,并展示相关的图片以及农业活动方式,让学生在观察和讨论的过程中了解到,农业活动的开展要因地制宜,且地理环境对农业劳动有着极大的影响,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观看有关农业生产过程的纪录片,让学生对农业劳动有初步的了解,激发学生等劳动兴趣,让学生理解劳动教育的意义,品味劳动的传承和劳动的智慧。在农业区位选择的实际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常见的水稻种植分布示意图为例,向学生解释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包含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其中,自然因素可能会有地形,土壤,水源等。社会经济因素则包括市场导向,技术因素以及交通运输。学生在对某种农业生产活动进行区位分析时,可以首先列出可能存在的区位因素,然后具体分析这些因素对生产活动可能影响。例子中的水稻是喜温、喜湿的高产粮食作物,对地形,气候以及土壤肥力等自然条件要求高。在亚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特别适合种植水稻,此外,亚洲的温带季风气候区也可能种植水稻,而在水源充足的丘陵地区,人们还会依山修筑梯田,种植水稻,形成了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景。在进行分析的时候还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农民视角进行分析,认识劳动人民的价值,体会农业发展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同时也启发学生要珍惜粮食,尊重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体会劳动的艰辛与不易。【5】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不仅改变了地理环境,还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例如,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为治理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人们将科学技术运用到农业发展中,开发了卫星定位系统,形成了精准农业模式,使得农业耕种的操作与管理现代化发展,节约了人力物力,降低了农药对空气和人畜的伤害。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通过对人文,地理和相关农业知识的学习,了解到自己作为社会的一份子,需要肩负起自己的责任,保护环境,尊重劳动,为家乡的建设和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拓展野外考察,增进劳动实践

    课本知识并不是一潭死水,需要教师和学生紧密配合,课内和课外紧密联系,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锻炼密不可分,而跳出课本,走出课堂的野外考察活动,能够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学习,活跃班级氛围,增进同学之间的合作与互相帮助,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和劳动实践的教育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劳动教育作为生活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通过“做中学”的模式,能够的极大的发挥其育人价值。【1】野外考察活动的开展,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下锻炼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地理技能,锻炼同学之间的团体协作和配合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真实情境下的地理考察活动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是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极大挑战,学生在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深化了对地理知识的认知,发展了劳动创造的思维,内化了劳动素养。【1】

    野外考察活动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野外考察,地理观测,地理调查,研学旅行,职业体验等。【1】教师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学校周边环境等合理选择区域,做好事情调查和准备,保证学生在野外考察过程中的安全。以学校周边人文地理户外考察为例,在活动开展前,教师要充分了解考察地和课本知识联系的紧密性,使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和应用,让学生能够获得直观的实践经验。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多种道路导航软件进行地形地势查询,交通道路查询,周边环境资料收集,设定好活动开展的时间和小组任务安排。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对考察地进行海拔与经纬度的测量,采集岩石和泥土标本,对周边特定环境进行拍摄和记录,对动植物进行观察。活动结束后,学生还要以小组为单位提交野外考察报告。这样的实际考察行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来源,增强了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而且还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实际理解并应用了地理相关知识,生活中的地理远远要比课本知识上的复杂和多样,学生在考察和探究的过程中,极大的锻炼了自身的劳动意志和劳动品质,提升了劳动素养,增强了劳动精神,同时也获得了第一手的考察成果,收获满满。【4】考察活动结束后,教师和学生都应当珍惜这次的劳动考察成果,将总结和记录进行完善与整理,而劳动过程中所收获的珍贵的劳动态度、丰富的劳动经验、真诚的沟通合作也成为了学生宝贵的劳动财富。

    四、实施家校联合,劳动课堂内外

    全民高效的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作,地理学科被称为文科中的理科,内容涉及面十分广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实践与知识相结合,能够极大的提高学习效率。推广家校联合的培养方法,还能够极大的降低学生的学习门槛,活跃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在学校里学习课本理论知识,还能够在家庭氛围下进行地理知识小实践,充分感受地理学科的魅力,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经验,提高学生的学习知识水平。

    以庐山小区域调查为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学生还可以选取家附近的小区,或者是自己和父母曾经参观过的自然景区,高山,植物园等。但他一开始先选定自己的调查内容与课题,之后制定详细的调查计划,进行实地的调查,之后进行调查资料的分析。调查资源的获取可以通过图书馆,区域网站,调查走访等方式,将这些资源与自己实际考察获得的资源进行有机结合和整理,然后撰写调查报告,提交自己的调查成果,学生还可以在调查完成之后和自己的同学进行沟通和讨论,分享自己的调查实践心得。学生设定的小区域调查课题为:庐山植物资源调查研究。首先搜集有关庐山的资料及其区域发展情况,了解到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东邻鄱阳湖,北濒长江,主峰汉阳峰海拔1473.6米。庐山与长江,鄱阳湖浑然一体,自古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庐山的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地貌类型多样,生物资源丰富。庐山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山地气候特征,植被与土壤从山麓到山顶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其中,海拔600米以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海拔600米~900米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混交林,海拔就把米以上为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学生还收集了600米以下,600米~900米,900米以上不同植被在同一时期的摄影图作为对比,丰富了自己的调查材料。调查活动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需要学生出力而且需要用心,学生自主探究,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深入到社会的大课堂之中。课外调查活动是地理教学中渗透劳动教学最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之一。调查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地通过实际的劳动和知识运用来解决遇到的问题,同时这些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成为了学生宝贵的财富。学生加深了对实践和劳动的认识,提高了劳动和实践的创造思维,提升了自身的学科素养。

    五、结束语

    将劳动教育渗透于高中地理教学的各个过程中,既保证了学生地理学科知识的巩固和核心素养的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品质,锻炼了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让学生学会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也满足了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将劳动教育渗透到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中,不仅是时代发展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同时也是教学和课堂变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应当与时俱进,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更新劳动教育的观念,研读教材发掘劳动教育资源。还可以以因地制宜为原则,开发适合开展劳动教育和劳动事件的地理教学环境,带领学生开展野外考察活动。促进“家校社”联合,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和大自然,进行调查和研究,设计具有劳动教育意义的地理调查活动。学生在劳动教育指导下进行学习、实践和沟通,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培养起正确的劳动观念和热爱劳动的思想,充分认识到劳动的深刻意义。

    【参考文献】

    [1]关舒文,钱鹏,刘潇潇,裴志伟.劳动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2(10):34-36+40.

    [2]阎莉.劳动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21,37(01):40-41.

    [3]周凤萍.谈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困境与策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01):8-10.

    [4]莫小丽,孟丽红,陈福玲.高中地理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探索[J].地理教育,2021(06):4-7.

    [5]姚全江,唐化兰.探索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劳育渗透的途径与意义[J].考试周刊,2021(69):154-156.


校址:宿豫区扬子江路3号 联系电话0527-84492686  © Copyright 宿迁市宿豫区实验高级中学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3033554号-1  
咨询电话
电子邮箱
扫二维码
 云桌面
云眸普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