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风采

通知 / 公告

首页 > 名师风采 > 名师论道

问题探究式学习素养在化学课堂中的运用

供稿:  点击次数:2695  发布日期:2023/2/28 18:42:52

问题探究式学习素养在化学课堂中的运用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和“合作探究”的教学观,把课堂还给学生,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拓展和延伸教学空间,实施“教学内容活动化,教学活动内容化”,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平台。而高一化学必修1和必修2高中化学的基础,要求不太高,适合学生结合课本进行自主学习,本人通过实践证明问题探究这一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起到一定的作用,效果也较明显,先把具体的一些做法以个案的形式呈现给读者。

关键词:问题教学  探究  模式

一、什么是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所谓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准确把握教学内容,把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归纳概括成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提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有目的的阅读教材,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最后请不同程度的学生归纳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教师进行点评、纠正、归纳总结的一种教学模式。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构建全面发展学生的化学素养。

二、具体教学的个案

(一)所设计的问题紧扣教材内容,围绕学习的要求,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通过有层次、多样化、可选择的化学课程,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引导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化学。例如在必修1中《镁的提取和性质》我采用如下的问题探究模式:

问题1:你对镁了解多少,镁在我们生活中有何用途?

问题2:你对镁了解多少,镁在我们生活中有何用途?

问题3:列举你所知道的金属冶炼方法。

问题4:制取镁的过程怎样?

这几个问题逐渐的把学生思维带到这堂课的内容上来,学生从设计的这几个问题中,紧紧围绕课本,展开思考,进而有效的解决问题。把学生带到镁的提取过程中来:

1、工业上用海水提取镁的工艺流程及步骤(阅读教材,相互讨论,画出流程图)。

2、提取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若是离子反应,请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整理归纳)。

如果学生通过阅读课本,然后归纳,能解决上面2个问题,基本上掌握了对镁的提取,这样教师就只需要在难点上点拨下即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第二部分教学,镁的性质更是如此:

思考1、根据你的了解,你认为镁的性质怎样(与钠比较),画出结构示意图 ,并分析镁的性质怎样。

思考2、阅读教材及通过视屏,总结一下镁的相关化学性质。

把这节内容设计成这种形式,教师教的不累,学生学得轻松。当然不同的老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以带动整个课堂教学的效果,使课堂灵动起来。

(二)问题探究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紧密联系现实问题,贴近时代和现实,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要有深刻性、逻辑性、发散性、启发性。总之要能培养学生生疑、质疑的能力。例如在必修2中《化学反应速率》教学模式,以问题探究引入课题。

1、我们知道物体远动有快慢之分,那么化学反应是否也有快慢之分?试举例说明。

2、可以通过用什么方式来衡量化学反应的快慢?

学生很快就进入状态,结合实际,说出化学反应有快慢之分,并想出通过实验现象判断反应的快慢:气泡冒出的快慢、沉淀的生成、颜色的变化或者一些直观的现象,我然后总结,这些是定性的判断化学反应快慢,下面我们从定量的角度,去研究化学反应速率,于是就引入了化学反应速率的相关内容。根据概念、表达式、单位等我又设计了如下两个问题:

3、△c的表示意义是什么?如何计算。

4、化学反应速率的不同单位之间如何换算?

根据学生的情况,我做出两点总结:

①化学反应速率实际上是指某一段时间内化学反应的平均速率,为正值。

②固体或纯液体,其浓度可视为常数。因此不用固体或纯液体表示化学反应速率。

紧接着我设计一个练习:

2L容积不变的容器中,发生N23H2 = 2NH3的反应。现通入3molH21molN2,2min后生成了0.8molNH3,求V(H2)、V(N2)、V(NH3)。

这个练习,巩固了化学反应速率的公式,起到了锻炼的效果,计算过后,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同一化学反应,用不同的物质表示其反应速率时,数值相同吗?意义相同吗? 

2)、同一化学反应,不同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之比与什么有关?

顺理成章的得到如下结论:同一化学反应,用不同的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反应方程式中相应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进入第二阶段的教学,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以问题引领形式,创设真实且富有价值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1、铁丝能在较纯的氧气中剧烈燃烧,而在空气中不能。

2、煤炭燃烧时,要把煤炭粉碎成小块状。

3、化学上有些反应要使用催化剂。

4、夏天食物放在冰箱中。

5、钠与水剧烈反应,而镁与冷水几乎不反应。

学生如果对以上问题都能解释清楚,再阅读课本,很容易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并能说出具体如何影响的,最后再通过一些实例加以巩固,基本上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三)提问探究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有层次性、对比性,要根据课堂情境来设计问题,要能使全体学生准确、清楚地领会问题。面向全体学生提问,才能使课堂活跃起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问题要准确、清楚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回答问题的激情。

关于《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比较》教学,我的设计如下,因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学生在初中就熟知,所以讲它们性质之前,先要学生动起来:

根据初中学过的知识,通过阅读课本,书写出碳酸钠与碳酸氢钠与有关物质反应的方程式(尽可能多的写出,可分组讨论)。

此问题一出来,下面翻书、查资料、相互讨论,课堂可谓动起来了。5分钟后,要不同的学生上黑板书写有关的方程式,同学们写了很多,然后:

1、根据以上同学书写的反应方程式,总结它们性质的异同。这个容易,学生根据方程式,很快就得出结论。我再观察,学生没写出来的和其他关于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我紧接着问了一问题:

2、除此以外它们还有那些性质的差异?

学生根据课本,得出溶液的碱性、溶解度等有所不同。

再了解它们性质的基础上,结合前面所学知识,对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上作出如下问题进行解决:

思考一:向澄清石灰水中不断的通入CO2,观察到什么现象,反应方程式?

思考二: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怎样实现相互转化?它们之间转化是否为可逆反应?

反思考三:据以上所学知识,你认为有哪些方法可以区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思考四:如何除去碳酸钠固体中的碳酸氢钠?

思考五:如何除去碳酸氢钠溶液中的碳酸钠?

如果学生能思考并顺利回答以上问题,得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最后再提提它们的用途,本节内容很轻松的完成和掌。

三、走出问题教学探究的误区

1、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要求学生回答,要让学生动脑想一想,这样才能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有些要留待以后回答、讨论或者下节课回答,或以作业形式、论文形式进行讨论。

2、允许学生犯错误。这样,学生才不怕回答有误,才能积极地回答问题。学生才能放开手脚。畅所欲言,达到提问的目的。如果教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不予以宽容,学生就会患得患失,其想象力就会受到严重阻碍,这样就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中,教师的点评是最后一个环节,有人认为通过前面的探究,问题已经解决掉,学生已经掌握知识,教师的点评就可有可无了。其实,这一环节不但不能可有可无,而且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为老师的点评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因此,老师的点评要以鼓励为主,力求避免在课堂上批评指责学生。当学生把问题回答出来之后,老师要绝不吝啬溢美之词,哪怕一个“好”字对学生来说都是很好的奖赏。当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我们既不能放弃他另找学生回答,更不能对他批评指责,因为这样,会损伤他的自尊心,使他产生抵触情绪,不愿再学这门课,久而久之,就会自暴自弃。正确的做法应是积极的引导、启发,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他会对你心存感激,“亲其师,信其道”更会激起学习这门课的兴趣。

4、最后再重复一点,问题探究,不是为了问题而问题,有的老师上课,为了体现课堂的互动性,问一些无意义的或者不必要的问题,让学生来回答,既浪费时间又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我们设计问题一定要科学。

总之,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符合新课改精神,认识科学探究是进行科学解释和发现、创造和应用的科学实践活动;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从问题出发,敢于质疑,勤于实践,善于合作,勇于创新。

 

参考文献

【1】 蔡方 。化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践与思考。兰州文理学院学报,2006,20(6)

【2】 蒋旗军。问题解决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宁波大学学报,2006,28(1)

【3】 岳平。探究式学习在高一化学中的应用。东北师范大学,2009.

江苏省陶研会第十二届行知杯参评论文封面

市编号:            省编号:             (本行由评审单位填写)                   

论文题目

问题探究式学习素养在化学课堂中的运用

 

  

王之兵

性 

 

化学教育

联系方式

15996703270

  

宿迁市宿豫区实验高级中学

 

 

个人承诺:1.我郑重承诺:所写论文为本人原创,没有抄袭他人;

2.我郑重承诺:主办方有权对论文做非盈利性展示和出版。          

                          承诺人签字: 

     

参评作者所在单位意见:

                                负责人签字:   (盖公章)

     年  月 

市级初评等次:

                                          评审人签字:

年  月 

省级复评等次:

                                          评审人签字:

年 月 

 


校址:宿豫区扬子江路3号 联系电话0527-84492686  © Copyright 宿迁市宿豫区实验高级中学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3033554号-1  
咨询电话
电子邮箱
扫二维码
 云桌面
云眸普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