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教学

通知 / 公告

首页 > 教研教学 > 课题研究

一道历史高考题的能力透视

供稿:0  点击次数:2501  发布日期:2013/1/29 19:37:15

一道历史高考题的能力透视

宿豫区实验高中  陈法梅

摘要:

近年来,高考历史试卷出题角度灵活多变,能力层次要求越来越丰富。欲适应这一趋势,教师对高考题必须得进行能力透视和分析!

关键词:历史高考  能力

江苏省历史高考改革从2008年开始至今,已三年有余。高考历史试卷的难度基本趋于稳定,题型也逐渐被广大师生接受。但是,目前仍有很多学生闻之高考题而丧胆,觉得高考题遥不可及,以至于常常忘而却步。鉴于此,笔者从一道高考题出发,分析该题的能力体现与要求,希望能给广大学子们在学习中助一臂之力!

2011年江苏省高考历史卷的第5 ——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 A

A 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B 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

C 宣传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       D 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

    这是一道典型的材料选择题,材料选择题是目前选择题类型中的主流。因此,对这种题型的分析就显得尤为必要。那么这种类型的选择题到底对学生提出哪些能力要求呢?

1、历史基础知识识记与理解能力

此题所针对的考点是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此对应的基础知识点有:①新文化运动发生时间:1915年或20世纪初;②新文化运动发生的社会背景,具体包括:帝国主义加紧对华侵略;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一战期间中国民族主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的传播;袁世凯为复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③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旧道德以孔教为核心);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文学革命);⑤新文化运动的深刻影响:冲击了封建思想(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统治地位,空前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是近代中国的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 。⑥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进行绝对地否定或肯定。乍看之下,这些基础知识与本题好像没有什么联系,而实际上只有识记和理解了这些基础知识,才能抓住题干中的相关信息,如“20世纪初”、“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等,与新文化运动联系起来,从而把答案指向A项。如果对基础知识本身是一知半解,模模糊糊,其结果只能是对题目所考查的内容目标审视不清,肯定必错无疑了!因此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夯实基础,强化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切不可走入一个可怕的误区——认为高考不考死记硬背的东西,基础知识背不背是无所谓的。掌握基础知识不一定就考得好,可是放弃基础知识是绝对考不好的。要知道掌握基础知识应对一切历史考试的前提条件!

2、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包含对新情境的感知和处理能力、旧知识与新情境的链接能力、对新问题的认知和解决能力等层次。对历史学科而言,形成知识的广泛迁移能力可以避免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死记硬背,实现知识点之间的贯通理解和转换,构建历史结构网络,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对学生而言,本题所引用的材料完全是新颖而陌生的,如何在这样一个新的情景中作出答案选择呢?此时单单凭借所记住的基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开动脑筋,把已经掌握的知识调动出来,像放电影一样快速地放一遍,并力求与题目内容对号入座。比如可以这样思考——本题应该和近代思想解放潮流有关,那就把与此相关的历史知识都统统地调出大脑,具体包括:①19世纪中期林魏开眼看世界,②19世纪6090年代“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③19世纪末戊戌变法,④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亥革命,⑤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那么本题中该思想家的主张到底是指哪一个呢?这时须再次回到题干中寻找重要信息:依据“20世纪初”这一时间范畴可以判断只能是辛亥革命或新文化运动,依据“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宁愿忍受儒家思想的消亡)的意思,只能锁定新文化运动。如果还不能准确判断出来,再结合选项进行排除, CD三项时间均不符合, B项所述“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又显然是不符合题干“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的意思表达,只有A项符合。

当然,学生知识迁移运用能力的提高,应该是在平时的学习和训练中完成的。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设计和引入一些情景材料型选择题,一方面让学生适应这些题型,另一方面又提高了学生的迁移运用能力。

3、掌握审题解题技巧

选择题的类型繁多,大致包括程度型选择题(最佳选择题)、组合选择题、因果型选择题、逆向选择题(否定型选择题)、比较型选择题、材料型选择题、概念选择题等。本题是一道典型的材料型选择题,学生必须掌握这类题型的常规解答方法。解答这类题型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根据本题中“20世纪初”“某思想家”以及选项内容,可以判断其所涉及的历史主题是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第二,抓住关键词,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本题中“吾宁忍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是解题最关键的一句话。其大意是,我宁愿忍受我们的国粹消亡,也不忍心看到我们民族将来有一天因为不适应世界的生存而最终消灭。这正与新文化运动中“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旧道德以孔教为核心);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文学革命)。”即打碎中国有传统国粹的观念不谋而合。因此,若能领会到这一句话的内涵,结合选项本题的答案基本可以锁定A项了。至于,材料中最后一句话对学生来说起到的更多是干扰作用,会让部分学生由此受到D项的迷惑,实际上它仍然服务于前面的主旨。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A项“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正与题目主旨相符; B项“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与材料中“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的观念明显不符合;C项“宣传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应发生在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时间概念不相符;D 项“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是关于进化论的内容,中国近代宣传进化论的代表人物是严复,其宣扬的时间也是在19世纪末,况且D项说法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本身就是错误的,故可以排除。以上三步中以第二步读懂材料最为关键。如果是现代文材料,理解起来比较容易;而本题是一段文言文材料,要弄懂材料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功底!

4、扎实的文言文功底

本题中的情景材料是一段文言文,其大意是,我宁愿忍受过去国粹(主要指儒学)的消亡,也不忍心看到现在和将来我们的民族因为不适应世界的生存而最终灭亡。......我们的民族如果不能善于变革而与时俱进,最终将会因为不适应世界生存的争斗,而退化被自然淘汰了啊!如果学生能够掌握材料大意,就可以直接把答案锁定A项。从这个角度来说本题的难度是比较低的。而现实的情况是多数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达不到这个高度。那就退而求其次,如果实在是能力有限,无法掌握大意,那就努力从中寻找关键词,抓住材料主要信息。本题中“20世纪初”“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不忍”“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等词可以给学生提供有效信息,帮助答题。

在历年的历史高考试卷中,文言文形式的材料选择题都占有一定的比例,因此对这类题型的训练应该加强。虽然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高低与语文学科成绩密切相关,但是,目前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已经如此,现在只能就事论事了。如何在当前的基础上提高学生材料型选择题的答题准确率,当是历史教师该引起重视的一件迫在眉捷大事。

校址:宿豫区扬子江路3号 联系电话0527-84492686  © Copyright 宿迁市宿豫区实验高级中学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3033554号-1  
咨询电话
电子邮箱
扫二维码
 云桌面
云眸普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