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教学

通知 / 公告

首页 > 教研教学 > 课题研究

远离心罚

供稿:0  点击次数:2556  发布日期:2013/1/29 19:40:19

远离心罚

——陶行知教育思想之爱的教育

摘要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一生提倡“爱满天下”,在素质教育大力推行的今天,更要弘扬陶先生的爱的教育思想,所以曾一度盛行的“体罚”现象渐渐消失,但是变相体罚尤其是“心罚”却悄然流行起来。“心罚”主要表现为:对学生讽刺挖苦、漠视学生情感、对学生进行恐吓等,这种现象不仅违背了先生的教育思想,也与我们国家推行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远离心罚尤为必要。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   心罚 后果 爱的教育

    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一生提倡“爱满天下”,热衷于创造真诚、博爱和和谐的教育氛围,树立了人师楷模的显著标志,弘扬了爱心和人剃精神。而今天,我们国家大力倡导的素质教育就是要追求以中国和谐的教育氛围,在这种氛围中,过去那种“体罚”现象渐渐消失了。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学生却也越来越难管,为了“搞定”学生,不同教师采用了不同的方法,由于不允许“体罚”,于是“心罚”就悄然产生,逐渐“流行”起来,并被许多教育有意识和无意识地运用着。

    “心罚”,又称软体罚、软暴力,是一个新名词,相较“体罚”来说,“心罚”

是一种更具隐蔽性、欺骗性的惩罚手段,通常是指教师有意或无意地用不适当的语言或行为方式(如冷落、辱骂、孤立、讽刺等),对自己认为违反规则的学生实施的错误的教育方法。“心罚”是一种变相“体罚”,如果说“体罚”是以暴力手段残害学生,使学生身体受到伤害,那么“心罚”就是借助“情感武器”这个工具来惩罚学生,它虽然不对学生的肉体造成伤害,但却严重伤害了学生的心灵,所以它又被称为“看不见摸不着的灾难”,极易造成学生心理的扭曲。尽管“心罚”有时也会披上爱的外衣,看似是为学生着想,但它带来却是学生心灵的伤害,这与先生所倡导的爱的教育是相违背的,也背反了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不符合教育的本义,所以我们呼吁教育要远离心罚,不要给学生带来心灵的创伤,那是一道无法愈合的伤口。高中学生无论身体还是心里都还不成熟,这个时期,教师的教育对其至关重要,稍不留意,就会对学生身心造成伤害甚至毁了学生的一生。

    “心罚”是“体罚”的高级阶段,是一柄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它会给学生带来的无法弥补的伤害,“心罚”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第一,威胁、恐吓学生。有些教师通常用“严重后果”、“后果自负”等来威吓学生,比如,对没有准时到学校的学生(学生打电话来解释的)说:“你几点几点不到,后果自负”;对不用功学习的学生说:“你再这样,这个班你不要呆了,你也就完蛋了”……从表面看,这些好像是教师为学生好,有“恨铁不成钢”感,是出于“好心”,我关心你、看得起你才说你,希望通过这些刺激学生就能够“奋发努力”、“守规矩”。其实不然,这些刻薄的话不仅不能促成学生努力,相反学生还有一种逆反的心里,给学生心灵造成伤害,长期就会造成学生一种变态的心理,扭曲了学生的人格。

    第二,对学生进行讽刺挖苦。每个班级里难免都会有一些不遵守纪律,学习比较差的学生,对这些学生,由于不能用“体罚”,于是有些教师就采取软磨的“心罚”方法,如:对于学习不好的学生则讽刺“真蠢!蠢猪!比猪还蠢!”对于好说好讲的学生说:“你脸皮还真厚,刀都刺不出白痕,”再不就说:“死不要脸,你不说话,没人认为你是哑巴”等,对于有些爱睡觉的学生说:“哟,你属什么的?是属猪的吧,要不怎么这么爱睡?”……那么,这种冷嘲热讽让一些学生感觉很难堪,没脸见人,也渐渐对自己失去信心,自暴自弃,而这些学生又正处在叛逆期,教师的这种做法,就更加会促就学生的逆反,这样也就加剧教师对学生管理的难度。

第三,忽视学生的情感,无视学生的存在。教师对一些学习不好又犯过错误的学生,找其谈过一次话,又没按其要求去做的学生,采取一种漠视的态度,把其视为“透明人”,意思是告诉这位学生:“我已经不管你了,随你的便,你学也好,不学也好,我就当你不存在”。那么教师这种态度,就不会发现这些学生有点,也不会看到这些学生进步的地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能没有过错呢,教师对这些有过错没有按自己要求做的学生就无视他,就不会注意到他的进步,那么也就会挫伤这些学生再努力学习的兴趣,于是,他不再争取进步,反而越来越退步,这样教师就有意或无意地把学生越推越远,甚至学生有时会走上邪路。

第四,疏离学生,不让其他学生与之交往。有些教师对于不听话的、不学习的学生,有时就采取“隔离”,把这个学生的课桌搬到最后面或某个角落,单独自己做,并告诫本班的学生不要与其混到一块,否则,他的下场就是你的下场。教师孤立的不仅是这位学生,也疏离他的情感,与教师的情感,与同学们相处的情感,那么学生在班级得不到关爱,他就会另寻它径,到社会上寻找,就很容易沾上社会一些不良风气,这样管理起来就更棘手。

    “心罚”,无论是哪一种,无论披上什么美好的外衣,都不能掩盖和弥补它带来的负面影响,对学生造成的心灵伤害。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的缺乏。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的教育方法却给我们处理学生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典范。故事是:有一天,陶行知校长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的同学,他当即制止了王友,并命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办公室。放学时陶先生来到校长室,发现王友已等在门口。陶先生立即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我却迟到了。”王友带着怀疑的眼神接过糖果。陶先生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在他手里:“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接着陶先生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进王友手里:“我调查过了,你砸他们,是因为他们欺负女学生。这说明你很正直,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王友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用这种方式。”陶先生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给王友:“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我的糖给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这个故事告诫我们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用情感去浇灌他们,让他们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从而避免对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那么怎么避免呢?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

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

“教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体现人们对教师的尊敬,那么我们教师也应该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这一格言,那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用一颗火热的心去关爱我们的学生,呵护我们每一位学生,引导他们在集体生活中完成人格的健全、健康和发展。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我们教师要伸出援助的手,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克服障碍,让他们感受集体的温暖,体会这个世界爱的温暖。

第二,要有一颗爱人之心、宽容之心。

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一些没有涉足社

会、没有什么阅历的年少学生呢?对于学生过错,不能动辄就施以精神暴力,学生有自己的自尊心和独立的人格,他们身心很脆弱,很容易受到伤害,这时我们教师要牢记先生的四块糖教育方法,把爱洒向学生,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去发现他们的优点、长处,而不是揪住学生的小辫子不放,爱的付出与收获是双向的,你把爱洒向他们,他们自然也会收获满天下的爱。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可以让弱小的心灵变得刚强,战胜困难,勇往直前。

    陶行知教育思想是博大精深的,他的“爱满天下”的教育理念,我们每一位教师要牢记于心,更要付诸行动。教育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所以我们教师在教育工作的实践中,要有一颗仁爱之心,要让一颗颗弱小的心灵在爱的滋润下茁壮成长,“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远离心罚,真诚对话。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文集》1991

2」《陶行知素质教育思想研究与实践》邹尚智著

3」《新课程教学要求》杂志

4」马学果   教师心罚学生的成因分析与对策    现代教育科学,2008,(1

5」刘雪娟   请远离心罚「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2,(10

6」蔡娟     “哀莫大于心死”——切莫“心罚”学生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5

校址:宿豫区扬子江路3号 联系电话0527-84492686  © Copyright 宿迁市宿豫区实验高级中学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3033554号-1  
咨询电话
电子邮箱
扫二维码
 云桌面
云眸普教